ID: 12625511

必修二第六单元第18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课件

日期:2025-04-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4次 大小:18899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第六,单元,18课,大萧条,罗斯福
  • cover
(课件网) 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高频考点: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均有涉及,但最近两年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考查较多。 2.通过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比较,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经济模式的异同,还需注意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这一经济社会发展黄金时期,恰巧在柯立芝总统任期之内(1923-1929年),所以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一、柯立芝繁荣(1923———1929) 原因: 1、美国在一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柯立芝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技术革命是"柯立芝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战后随着一些新技术的突破(如福特流水线作业技术),出现了一个更新生产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采用新技术的热潮。 3、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凭借其在一战中扩张起来的经济实力和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之机夺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场。同时广告宣传和赊购的办法来刺激汽车、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扩大国内市场。 二、1929-1933年大萧条 经济危机原因分析 供需矛盾 主要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③政策加剧矛盾: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催化剂) ②市场需求不足:两极分化,大众消费能力不足 ①生产相对过剩:二革后,生产力发展,产品剧增;分期付款、银行信贷、股票投机过度,刺激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 直接原因: (导火线) 产品过剩,生产难以为继,人们投资信心下降,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市崩溃。 经济危机的表现 一:金融危机之股市崩溃、银行破产 二:工业危机(生产下降,企业破产) 三:农业危机(产品过剩,价格暴跌) 四:民生危机(失业剧增) 五:心理危机(无助、焦虑、绝望) 1929-1933经济危机特点 范围广: 破坏性大: 持续时间长: 美国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波及所有经济部门 四年1929—1933年 工业下降1/3 、贸易减少2/3、失业3000万、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500亿美元,超过一战损失。 经济破坏:资本主义经济遭巨大破坏 国际关系恶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提高关税、货币贬值转嫁危机,加深了危机,造成国际关系恶化 引发政治危机: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阶级矛盾激化,法西斯主义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经济危机的影响 三、胡佛政府反危机政策 (1929-1933) 胡佛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联邦政府的作为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地方政府、企业和民众都是可以自救的,政府应该是最后一个介入者,也应该是最谨慎的介入者。……他坚定地认为任何政府的大规模干预行为都是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 ———摘自李海青著《不可不知的美国史》 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胡佛的经验和教训。 1.阅读导学案指出,胡佛总统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危机? 2.结合材料说明胡佛主张政府在危机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3.他的措施对罗斯福新政产生了什么影响? 胡佛政府开始尝试干预经济发展,但没有实施大规模经济干预,他试图帮助经济实现自我恢复,这也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四、罗斯福新政(1933--1939) 核心内容:包括救济、复兴和改革三个方面。 两个阶段: 1933—1935年,着重调整与复兴经济; 1935年—1939,着重改革; 实施救济贯穿新政的全过程。 结合经济危机原因思考:罗斯福会针对哪一问题重点改革? 生产和销售的矛盾(供需矛盾)。 针对金融危机: 整顿财政金融 为什么把“整顿金融”作为首要任务? 罗斯福新政措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恢复金融利于重建民众信心,并为工农业生产恢复提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