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课题 千米的认识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对象 三年级第一学期 学校 上海市宝山区罗泾中心校 设计者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这些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才会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对学生来说,这些单位的量感建立还是比较容易的,学生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到这些单位大概多少长度。现在对于学生来说,“千米”这个单位到底表示有多长,学生对于这个大量感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目标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的长度,形成对“千米”的量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分析概括、类比迁移的能力。 3、通过学生间交流探究性学习锻炼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质疑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千米”量感的建立。 教学难点: 1、“千米”量感的认识和建立。 2、单位间的换算。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所用资源 活动1: 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填写长度单位,引入“千米” 2、揭题:今天这节课就要来认识千米。 活动2: 操场上的1千米 1、师:有没有同学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1千米=1000米) 我们知道1米的长度了,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请你想象一下。 师:你们说了好多,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呀? 2、操场上的1千米 师:我们的操场每一圈是200米,那么1千米就是绕操场几圈呢? 师:老师请我们班的一部分同学走了操场上的1千米,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们吗? 学生间交流,观看视频 出示手表时间,研究1分钟大概走了多少米? (操场上的1千米,带着部分学生走一走操场,操场1圈200米,走5圈,让走过的孩子谈一谈感受,走路的时间计时,帮助孩子们认识1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活动3: 校园外的1千米 师:1千米不光在我们的校园里,校园外也能找到1千米。 出示PPT(陈功路) 师:老师也请班上另外一部分同学走了陈功路上的1千米,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们吗? 学生间交流,观看照片 (校园外的1千米,部分学生走一走陈功路上的1千米,再谈一谈感受,没有走过的孩子提一提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 活动4: 地图上的1千米 师:PPT 展示其他路段中的1千米 找一找地图上的1千米。从实际生活中的1千米,抽象到地图上的1千米,再次帮住学生建立量感。 活动5: 小结 同学们刚刚我们交流了这么多,你对“千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吗? 师生一起小结。 活动6: 练习巩固新知 1、练习:填入合适的单位 2、单位换算 独立完成,交流。 3、选一选 4、填一填 活动7: 生活中的1千米 出示PPT欣赏 六、教学反思与评价 以往我们的课堂是让所有孩子得到体验,由自身感受出发来建立大单位的量感。本课的设计是希望通过学生间的互动来促进大单位量感的建立。于是,设计每一次体验都是让部分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果不其然,课堂上学生间的互相提问以及回答,成为了这节课出彩的部分,学生能够按照自己想要去了解的部分进行提问,比如:走1千米之后你身体觉得怎么样?这样走1千米会花多少时间?那要是我走1分钟,那会走多少米呢……回答也很有意思:走完之后我好累呀,腿酸了;感觉走了好久好久;1米才那么短,没想到1千米原来那么长啊……这样的学生间的互动部分,在每一次体验视频播放之后,都会出现,不止热闹,还很有趣。 通过这样几个层次的量感建立之后,大部分学生对于1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