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重难点分析 1、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积累相关名句,展开想象,感受诗歌意境。(重点) 2、感悟诗中寄寓的情感,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难点) 3、初步了解本课中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其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代诗人。最出名的诗是《次北固山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的散曲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著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 写作背景 《观沧海》 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族及袁绍残部,九月在归途中路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次北固山下》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的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课文主题 《观沧海》 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情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编织出一种朦胧的意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听说友人被贬时的惆怅和对友人的同情。 《次北固山下》 写舟行江中的所见所感。诗人借助对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的描写,流露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感。 《天净沙·秋思》 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分析: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何:多么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分析:动静结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