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十三章 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同学们都知道血细胞是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那么人类的胚胎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造血活动的呢?我们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有哪些呢?生前与生后的造血场所有没有什么不同呢?小儿红细胞、白细胞与血小板的数量与成分和成人有没有什么区别呢?什么叫做 “贫血”?临床上是如何诊断贫血的?其诊断标准有哪些?怎样区分小儿贫血的程度?这一章我们就要学习这些内容。要求同学们掌握营养不良性缺铁性贫血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症状与体征、治疗要点与护理措施;应用铁剂、B12和叶酸治疗贫血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小儿贫血概述 知识要点1.贫血的定义2.贫血的分类3.小儿贫血的诊断标准及其分度 贫血是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和(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小儿贫血是是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之一。在小儿贫血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多见。其原因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一)贫血的分类 根据贫血产生的原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所致的贫血,如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急慢性病引起的贫血等,以及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所致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根据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将贫血分成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单纯小细胞性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四类。 根据外周血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将小儿贫血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 根据贫血发生的原因,将贫血分为失血性,溶血性和生成不足性三类。 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如外伤,出血性疾病等。 (2)慢性失血如肠道畸形、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 2. 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内在缺陷 ①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②红细胞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等。③血红蛋白合成与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2)红细胞外在异常 ①免疫因素存在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②感染因素因寄生虫、细菌毒素、溶血素等破坏红细胞。③化学物理因素如苯、铅、砷、蛇毒、烧伤等可直接破坏红细胞。④其他如脾功能亢进。 3. 红细胞生成不足 (1)缺乏造血物质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2)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 (二)几种常见小儿贫血 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贮铁不足导致。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早产或双胎致婴儿出生体重过低,以及从胎儿循环中失血(如胎儿输血至母体或输血至另一孪生胎儿),都是造成新生儿贮铁不足的原因。此外,铁摄入量不足,生长发育快或者某些原因造成铁吸收、利用障碍,或者铁丢失过多等均可导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2.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缺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而引起的贫血。因为维生素B12和叶酸都是细胞DNA合成所必须的物质,是重要的造血原料。当体内缺乏这两种物质的时候,就会引起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 3.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增强但不足以代偿红细胞的损耗所致的一类贫血,特点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网织红细胞高及骨髓幼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