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706858

北京版小学数学四上 10.1重叠问题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25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8857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北京,小学,数学,10.1,重叠,问题
  • cover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重叠问题 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数学 学段: 小学 年级 四年级 相关领域 数学百花园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出卷网-:北京-出卷网-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本节课我运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课程的这一情境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学习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通过重复参加课外同一课外班同学怎么站队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寻求、探索出更直观的方式———韦恩图来帮助解决重复部分的数学问题,并进行理性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四年级上册 《重叠问题》学生情况: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和方法了。例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但并没有上升到集合理论,本节课是以前知识的一个精炼提升。教学方式:讲授法、谈话法;采用观察、操作、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进行学习。教学手段:信息技术辅助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并掌握解决简单重叠问题的方法。 (2)感知集合图的产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对比、探究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感受集合思想,并能够用较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的能力。3.问题解决:能够借助直观图,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重叠问题,感受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4.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和观察的良好习惯,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借助直观图,理解重叠问题,并能够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教学难点:借助直观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同学们看,这是哪里啊?(课件出示学校图片)学校不仅为我们创设了一个这么优美的学习环境,为了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培养我们的多种兴趣和爱好,学校还为我们开设了多门课外活动课程,看,这是什么课程?(课件出示丝网花、跆拳道、葫芦丝、计算机课程图片)老师调查了一下咱班部分同学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发现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叶运杰、姜爱茜、丁安平、李儒杰、杨欣悦、张晨西、汪浩葫芦丝:赵恩祈、刘佳悦 健美操:刘依含、王金燕、李儒杰师提问:看了这三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估计生回答: (1)参加计算机和葫芦丝课外活动班的一共有多少人?(2)参加健美操和参加葫芦丝活动班的一共有多少人?(3)参加计算机和健美操课外活动班的一共有多少人?(4)参加计算机班的学生比参加葫芦丝班的学生多多少人?(5)参加葫芦丝班的学生比参加健美操班的学生少多少人?……过渡语:还有很多吧?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再找同学一一提问了,那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三个问题。(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应该来源于生活。因此这里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来创设情境,为下一环节设置冲突埋下伏笔。)2.制造矛盾,揭示课题(1)参加计算机和葫芦丝课外活动课的一共有多少人?该怎么列式呢?那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参加计算机课程的同学站起来,再请参加葫芦丝课程的同学站起来,大家数一数是不是9人。 (2)参加健美操和参加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