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练结合 五、实验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1.【仪器】托盘天平、小烧杯、镊子、砂纸等。 【药品】铁钉、CuSO4溶液等。 2.【仪器】托盘天平、滴瓶等。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CuSO4溶液等。 3.【仪器】托盘天平、小烧杯、吸管等。 【药品】澄清的石灰水等。 【复习过渡】请写出白磷燃烧和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问题质疑】文字表达式能告诉我们哪些涵义?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设计实验方案: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小堆干燥的白磷。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将组装好的锥形瓶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记录所称的质量M1。然后,取下锥形瓶,放到酒精灯上垫加石棉网加热,引燃白磷(这样改进有何好处?)。待锥形瓶冷却(为什么?)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记录所称质量M2。 【实验现象】请同学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小结】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相等。 【实验推理】反应前:M锥形瓶+M细沙+M白磷+M瓶内氧气+M瓶内其它气体+M玻璃管+M气球= 反应后:M锥形瓶+M细沙+M剩余白磷+M五氧化二磷+M瓶内其它气体+M玻璃管+M气球 【实验结论】反应物总质量 = 生成物总质量。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言:通过文字表达式可以表示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那么反应的内部实质是什么呢?质量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积极思考,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提出问题:化学反应的特征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五氧化二磷,那么生成物的质量与反应物的质量之和有什么时候关系呢? 产生猜想,出现不同的想法 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来进行研究 (三)实验探究1、提出假设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几种情况?2、制定方案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播放视频共同分析,方案二(分组实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分组实验: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3、指导实验适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4、收集数据5、归纳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