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783182

【机构专用】《湖心亭看雪》 八年级升九年级暑假辅导(学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2次 大小:35670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机构,专用,湖心亭看雪,八年级,九年级,暑假
  • cover
授课主题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感受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现象 难点: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教学内容 【导入】 【知识梳理 】 【作者介绍】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前半生处在明末的繁华中,后半生见明朝衰亡,一生跨明清两代。其文章篇幅较短,文笔清新,感情真挚,有神来之笔、弦外之音。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有些作品表现了明朝灭亡后的怀旧感伤情绪。 【原文回顾】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翻译】 【注释】 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绝:消失 更(gēng):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定:完,结束 拏(ná): 同“拿”持,引申为撑(船) 拥:穿着 毳(cuì):鸟兽细毛纺织的衣服 雾凇(sōng):指冰花 沆砀(hàng 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 芥:原指小草,比喻微小的。 焉:怎么 更(gèng):还 强(qiǎng):痛快 白:酒杯 客:做客,客居 及:等到 莫:不要 痴:痴迷 【译文】 结合上面的注释,尝试对本文内容进行理解吧。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连下了很多天,西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船,裹着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船,船中的两三点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仆僮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酒后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自言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文言现象】 【通假字】 拏:同“拿”持,引申为撑(船) 【一词多义】 是: 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词,是 更: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一 余拿一小舟:数词,一 上下一白:全 白: 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大: 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余: 余住西湖:我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古今异义】 余: 古义:我。 今义:剩下。 白: 古义:酒杯。 今义:白色。 【词类活用】 1、大雪: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客此:名词作动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