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783783

【机构专用】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月夜忆舍弟》等 讲义—八年级升九年级暑假辅导(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2次 大小:3320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讲义,答案,辅导,暑假,九年级,八年级
  • cover
授课主题 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学习作者笔法。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高超的艺术修为与其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诗人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的高超的艺术修为与其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家国忧患意识。 教学内容 【导入】 《乡愁》 席慕容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支歌, 悠扬、徘徊, 用缠绵的音乐把我沉醉。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根线, 很长、很长, 用默默的牵挂把我温暖。 深深的乡情呀...... 在交通与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一离开了家乡,就不知“明月何时照我还”。于是,他们的思乡之情就化为一首首美丽而又忧伤的诗歌。正如杜甫的思乡诗《月夜忆舍弟》,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月夜忆舍弟》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原文】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翻译】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翻译】 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品鉴赏析】 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