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年有余》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分析: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识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我感到美术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交流与体验,因此,深感到美术教学中,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比得到知识内容更为重要。我根据这个要求设计了《年年有余》。 在中国文化的谱系中,鱼有着特殊的地位。北京2008奥运会的吉祥物中的福娃贝贝,其形象为鱼,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年有余”象征财富与收获,“鱼跃龙门”寓意光荣与梦想。自古至今,人们用鱼纹来装饰器物及日常用品,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这些人文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从而加强其对人类社会及文化的体验,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本课首先强调对鱼的基本特征的把握,运用自己的想象能力对鱼的某些部位进行概括、夸张,从而创造出天真、古朴的鱼形纹样;同时,本课特别强调美术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设计,引导学生用鱼纹装饰圆形器物,培养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材中具体安排的图片,便于教学时欣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鱼文化及鱼形纹样的设计与运用。 2.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鱼的基本特征,进行鱼形纹样的设计与制作。 难点:鱼纹设计的新颖性及美感,掌握绘制圆形纹样的基础技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歌和一幅画,想知道是哪首歌和哪幅画吗? 生:想。 师:那我们先来听听歌,你有没有听过?在哪里,什么时候听过?播放歌曲《年年有余》。 学生回答问题。 师:没听过没关系,我们再来看画。出示《年年有余》 这是一幅木板年画,你们知道通常是什么时候贴的呢? 生:过年的时候。 师:介绍鱼在我们生活中的历史。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鱼文化的了解,同时也为下面埋下伏笔。 师:其实呀,刚才的歌和画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年年有余》。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有着博大的渊源,这里的余其实和鱼是谐音字,所以可能你们见过的年年有鱼,会是这个鱼。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年年有余》。 出示课题《年年有余》 2、传授新课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生:鱼。 师:是啊,那你们喜欢鱼吗 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鱼有哪些结构组成? 鱼身,鱼鳍,鱼头,鱼尾 师:看来我们对鱼确实很了解,老师为了表扬你们从很远的地方请来了一些朋友,想看看他们吗? 生:想。 出示彩陶、彩盆上的鱼纹。 师:谁知道他们来自什么时期? 生:不知道。 师:他们是老师从几千年前请来的,这些都是古人画的。看了这些鱼纹你能总结一下,这些鱼纹有什么特点吗? 生:没有鱼鳍,没有鱼鳞…… 师:是啊,其实古代的鱼和现在的鱼差不多,但是我们这里的鱼纹呢,古人用了概括,简洁,夸张的手法表现,比如鱼身上一片片的鱼鳞用了黑白的块面表现了,同时有些鱼也省去了鱼鳍。那现在老师要求你们也学学古人用这种概括夸张简洁的方法,画一条你心目中的鱼。 学生创作。 展示学生的作业,讲评,指出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 师:刚才我们学古人画了概括的鱼,那你们知道这些鱼纹老师从什么上面请下来的吗? 生:鱼盘…… 出示鱼盆 师:讲述陶盆的历史。古代的人都生活在海边,靠打渔为生,他们和鱼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人们的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