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生命与健康常识教学设计 课题 走向生态文明 单元 三 学科 生命与健康常识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最美的关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意识,立志建设美丽中国。 学习目标 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2、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意义。3、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4、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明确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的意义。 重点 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难点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明确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如此优美的山水,如此可爱的动物,一切都彰显着自然的和谐,怎样让和谐美好延续下去呢?。 观看图片,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最美的关系(一)关爱藏羚羊1、在我国西藏可可西里,一群藏羚羊要通过公路,身穿警服、头戴白色警帽的交警在公路中间站定,示意路上奔驰的车辆减速、停车。“您好!藏羚羊群迁徙通过马路,请您稍微休息一下。”随后,他微笑着将一个平安结递给司机,说:“请收下藏羚羊的一份祝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啊!蓝天白云、目送藏羚羊迁徙的车队……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2、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3、3在青藏高原地区,生活着一种特有的物种,它们的体长超过1.3米,体重最大可达到120斤,雄性的头上还长有坚硬的黑色长角,它们在高原上是一道非常特殊的风景线,而且最多的时候,可以上万只聚集在一起,一起奔跑觅食。这种动物,就是藏羚羊。作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在国际上也是非常受关注的,早在1999年,中国、英国、尼泊尔、印度、意大利等七个国家便联合签署了《西宁宣言》,共同打击藏羚羊的盗猎行和非法贸易行为,共同保护藏羚羊资源,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目前藏羚羊已经成功由濒危物种变成了近危物种。3、和谐犹如一幅画,共生好似一首歌。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最美的关系。(二)专家在线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存在状态。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则滋养人类、哺育人类、启迪人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三)万物各得其和以生。1、中国自古以来就向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发育成长,生生不息,绵绵不绝。2、中华文明积淀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至今仍留下深刻警醒和启迪。3、古人对环境的说法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不 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荀子草 正在开花 长的时候,砍伐的斧头、 不准进 林。这是为了使它们的 命不夭折,使它们不断 长。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来年无兽。———《吕氏春秋》把水排尽来捕鱼,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树成荫而众鸟息焉,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得地则生,失地则死。———《荀子致士》高山树林是鸟兽的居住地,山林茂盛,那么鸟兽就会回来,山林贫瘠,鸟兽就会离去。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资治通鉴》而取时有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