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875052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导学案(学生卷+教师卷)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1次 大小:23669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导学案,教师,学生,黄鹤楼,唐诗五首,13课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第13课《唐诗五首》之《黄鹤楼》导学案(学生卷) 【学习目标】 1.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背诵并默写诗歌。 2.品读诗歌,学习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失意和思乡情感。 【学习重点】 1.领会诗歌主旨,背诵并默写诗歌。 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歌 1.作者简介 崔颢(约公元704—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朝诗人,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2.写作背景 崔颢中进士做官,从开元年间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始,他一生基本远离京城长安外放做官,他宦游天下,四处漂泊,这一漂泊就是20年。这种漂泊无定的生活,使崔颢想念安定的生活,想念起家乡来。在这种背景下,作者还乡途中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七律诗。 3.关于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说来,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4.诵读断句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5.诗歌赏析 原文 翻译 鉴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首联(起):巧用典故,“空余”含仙人乘鹤而去之意,使人想象传说中的仙人在此登楼驾鹤而去的情景,令人遐想不已,心生天地悠悠,岁月不在之感。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驾)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颔联(承):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不再回返,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碧绿的芳草长满鹦鹉洲。 颈联(转):转入景物描写,由些虚幻的传说专为眼前所见之景的描写,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对仗工整,富于音韵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尾联(合):点题。日暮思归是人之常情。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以乐景衬哀情,渲染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6.诗歌主旨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7、思维导图 二、预习设计 1. 预习这首诗,给带点的字注音。 崔颢( ) 千载( ) 萋萋( ) 鹦鹉洲( ) 2.请正确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3.结合注释,说说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昔人已乘黄鹤去( ) 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