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任何一种能够持续存在的统治,要有起码程度的自愿服从性。 ———马克思·韦伯 教师讲述:自愿服从性基于起码的三个原因,基于传统的神圣性,基于统治者个人的超凡魅力,基于民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以马克思韦伯的视角来看看20世纪的苏俄(联)兴亡历程。首先通过一段视频,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俄国十月革命的历程。 (过渡)十月革命前后,布尔什维克党始终关注人民的需求,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调整策略,修改口号,如“结束战争”“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把工厂给工人”等,这都表明布尔什维克敏锐地把握住了大多数俄国人民的需求,使自己紧密地与他们站在一起,获得人民的支持,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之后苏维埃政权退出一战,但是这意味着战争不会找你吗?之前的临时政府难道就没想到要退出战争吗?想过啊,但是却没有操作。现在真的操作了,协约国就会来找你麻烦,特别是法国。法国当时主要给俄国放高利贷,现在列宁说我不承认你啊,之前的债务我不还了啊。这就涉及到了列强在俄国的市场和投资场所没有了,肯定要打击报复啊。于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我们来看下面这幅图,当时的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境遇?(学生回答:内忧外患)为此,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又做出了哪些实践和努力呢? 三、新生的钟声敲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设问:根据材料指出十月革命之后的苏维埃面临哪些问题?为此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参考答案:问题:政权危机,粮食危机;措施:“战时共产主义”。) 这个词挺有意思,战时是指战争时期,特殊时期,共产主义指的是这个政策的性质。那么我们来思考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政策呢?这是列宁的实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一个设想就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就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列宁现在有机会进行实验,按照马克思的想法付诸实践,刚好当时又是战争时期,所以就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材上的该政策核心内容就是余粮收集制。它指的就是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因为当时正在战争时期,战争是一个消耗啊,不仅不生产粮食还影响生产,前线的战士是要吃饭的啊,这粮食从哪儿来呢?从农民那里拿来嘛,于是把粮食收集上来就是余粮收集制。那大家再思考,这个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呢?(出示材料,学生回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同时苏俄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农民,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生产积极性不高,经常饿肚子,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好,除了余粮收集制,还有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公有化),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再加上当时列宁说:咱们国家不需要黄金,把所有的黄金都送到莫斯科来建一个黄金厕所用来参观,不需要商品流通和贸易。但是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我们接下来看看农民当时的感受 材料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 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1920年苏俄民谣,来源于姚海:《俄国革命》,北京:人民-出卷网-,2013年,第65页 教师设问: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重要的余粮收集制为例,这种措施会带来哪些影响?(参考答案: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列宁看到这样的结果之后真的是很伤心啊,因为他是想做一个实验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结果发现要服务的人却在反对他,痛定思痛,列宁决定面对现实,于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如果说之前的战时共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