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901808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 22 梦回繁华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8116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五
  • cover
22* 梦回繁华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条理性。 3.把握本说明文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说明内容。 (2)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3)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2.教学难点: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 【课前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画家和《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及《清明上河图》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图片让学生观看。(出示课件1) 教师: 同学们,说说图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场景。你认为这个场景发生在哪个朝代呢?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跟随作者一起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领略宋朝的繁华生活。(出示课件2) 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 22* 梦回繁华 (出示课件3)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走近作者 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课的作者,了解这课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5) 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和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虡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 2.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一读生字词。(出示课件6) 教师提示:“擅”“ 舳舻”“遒劲”的读音。 (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课件7) (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课件8) (4)解一解词语。(出示课件9)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田畴:田地;田野。 摄取:吸收(营养等)。 遒劲:雄健有力。 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人、车等)往来不断,前后相接。 细致入微: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10) (学生默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教师:读课文,找一找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出示课件11)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归纳回答。) 学生1:创作背景和基本信息。 学生2:描绘的主要内容。 学生3:价值。 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 教师:《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示课件12) (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回答。) 学生:北宋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教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出示课件13) (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回答。) 学生1:作者按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学生2:开卷处汴京近郊的风光 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 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写?(出示课件13)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学生1:可以清晰地展现画面,使读者思路清晰。 学生2:能恰当地把《清明上河图》的雄伟、美丽及其能成为中国画的骄傲的原因交代清楚。 教师:结合具体内容,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出示课件14) (学生默读全文,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本文先从北宋的绘画题材的转变说起,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接着对这幅巨画的作者作了简单的介绍,接下来又按照空间顺序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规模、内容等知识。最后对画作价值又作了介绍。 教师补充:就全文而言,使用了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