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913476

【核心素养目标】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1)

日期:2024-06-26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18174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学设计,必修,统编,政治,高一,学年
  • cover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2、关键能力: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核心素养】 1. 科学精神: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理解并掌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意义。 2. 政治认同:正确认识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识记并理解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公共参与:通过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重点难点问题】 1.教学重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教学难点: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树立政治认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第一步:民主革命(1840—1949)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吗?所以中国革命的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引出本课内容: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总议题: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议题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通过回顾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引出本课的第一个问题过渡时期的时间即从中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年底)。 探究一: 展示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在经济成分上,呈现出私有和公有多种形式的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在华资本,直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当时以个体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和手工业属于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属于私营经济。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有多穷:人均GDP只有2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16美元; 人均原煤59公斤;人均钢0.39公斤;人均发电量7.9度;而横向对比当时的世界: 美国人均国民总产值1882美元; 英国人均国民总产值642美元; 材料三:“为什么帝国主义敢侵略我们, 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工业。”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情景探究:面对当时的处境,中国应该何去何从? 交流展示:看书并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归纳:面对当时的处境,中国应该何去何从,为此我们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调整生产关系)。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 探究二: 展示视频:《社会主义改造》 情景探究:看视频记关键信息探究以下问题:三大改造是如何完成的?其实质是什么?改造的结果怎样?有何意义? 交流展示:看书并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归纳:三大改造是如何完成的? 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改造的结果: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改造的意义: 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②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