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918767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29次 大小:227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答案
  • cover
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师寄语: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学习目标】 1.识记莫顿,享特的文学常识。 2.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灼、附和、突儿、晕眩、呻吟、恍惚、参差不齐、惊慌失措等。 3.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勾画关键语句,梳理故事情节。 4.学习课文中的伏笔与照应:品味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并实践课文所探讨的人生经验。 【自主学习】 1.背景透视 本文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田文慧译。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 选人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讲的是“我”小时候在一道悬崖 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从中获得的影响“我”一生的经验。 2.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1920- 2016), 美国作家、心理学家,出生于费城,曾当过空军飞行员,后成为《纽约客》等报刊的专栏作家。有《心理学的故事》《内在的宇宙》等多部著作传世。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字音字形: 灼人( ) 寻觅( ) 突兀( ) 参差( ) mù( )色 酷热( ) 晕眩( ) 呻吟( ) 滑稽( ) 厌juàn( ) 挪动( ) 抽噎( ) cháo( )笑 突wù( ) líng( )乱 哭qì( ) 恍hū( ) líng( )墓 悬yá( ) 天yá( ) 【合作探究】 1. 默读勾画文中标志时间和空间转换的词句,试着复述课文。 注:试用“我”的行为动作,概括冒险、遇险和脱险的故事情节: 爬悬崖———( )———( ) 2.勾画描写“我”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词句,概括“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朗读最后段落,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精讲点拨】 1、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齐读第二部分,划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3、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4、如何理解“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为何不直接写“我”哭了? 5、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6、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 【巩固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A.酷热(kù) 灼人(shuó) 悬崖(yá) 严禁(jìn) B.扒土(bā) 突兀(wù) 怦怦(pīng) 呻吟(shēn) C.挪动(nuó) 恍惚(huǎng) 参差(cī) 厌倦(juàn) D.晕眩(yùn) 哄然大笑(hōng) 惊慌失措(cuò) 凌乱(lín) 2.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厌倦 付和 嘲笑 气喘吁吁 B. 幕色 安慰 呻吟 一动不动 C. 哭泣 模胡 简单 突兀耸立 D. 强调 惊讶 骄傲 满头大汗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突兀:高耸的样子。B.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恍惚:不停地摆动。 C.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滑稽画:“漫画”的旧称。 D. 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形容非常劳累。 小心翼翼: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脸雀斑的小内德说道:“嗨!我有主意了。我们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B. 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 C.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 D. 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周围一片_____,我趴在岩石上,神情_____,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2)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_____的臂弯里。 A. 安静 恍惚 强壮 B. 寂静 恍惚 强壮 C. 安静 模糊 强大D. 寂静 模糊 强大 6.下列句中下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母亲对我爱护得无所不至,让我十分感动。 B. 路边有一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