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948692

3.2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共2课时)教案-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上册(表格式)

日期:2024-06-16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44327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上册,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案
  • cover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处于全书的中心位置,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它是初学化学者第一次接触到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用语的基础。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展示生活中某产品的成分表, 以生活中常接触的物质来引导学生,一是让学生对化学符号有了初步的接触, 二是提高他们的兴趣。 结合此前学生已经学习的原子结构,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初中生对于字母和字母组合并不陌生,能在短时间记住元素符号,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的含义,学生较难理解,应加强练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元素符号部分自学记忆,通过练习检验自学成果,查漏补缺。元素周期表部分通过分析图表了解周期和族的规律,通过对化学史的了解,增进对元素周期表的了解,增加热爱科学的热情。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结合水的分解反应深化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生成,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等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素的定义及其简单分类,记住并能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认识自然界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碘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3.能区别单质和化合物,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 4.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元素的定义、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元素的简单分类。 2.认识自然界存在中存在的元素、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掌握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2.掌握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思想。 教学方法 1.建立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相联系的桥梁。 2.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药品或商品的标签认识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等。 授课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了物质,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大家看一下下面的矿泉水商标,这里的钙、镁、钾、钠指的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 【教师导入】 这里的钙、镁、钾、钠指的是元素。那什么是元素呢? 【教师讲述】 一、元素与元素符号 1.元素 (1)物质由元素组成 ①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氧气和水中都含有氧元素。 ②我们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农药、化肥、日用品、食品、医药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我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元素,如钙、碘、氟、铁等对人体健康有显著影响。 (2)元素的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教师点拨】 这里所说的同一类原子包括: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如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18的氯原子和质子数为17、中子数为20的氯原子;质子数为17的Cl-。上述原子或离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都是17,所以它们都是氯元素,属于氯元素的不同原子或离子。 【教师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原子,那么元素和原子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我们看一下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教师讲述】 (3)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类型元素原子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一种元素可包含几种原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