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955425

学霸夯基——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4《天净沙 秋思》知识详解+练习(解析版+原卷版)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382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学霸,知识,原卷版,解析,练习,详解
    4.4天净沙秋思 知识梳理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曲中“夕阳”与“昏鸦”中的“昏”字照应,点出特定的时间,既给景物涂上昏黄的颜色,使色彩与景物氛围协调,又为“断肠人”心里涂上一层悲哀的色彩。 C.此曲用多种意象有序连缀,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作者的视野也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D.此曲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深秋远行图,主旨在于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 D.此曲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深秋远行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主旨在于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理解错误; 2.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 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C.根据“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可知,本曲表现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3.以下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在这里的意思是“思绪”。 B.“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