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965072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日期:2024-06-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221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政权,教案,交融,民族,更迭,中外历史纲要上
  • cover
第5课 1.唯物史观:理解政治局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时序、政权的地理范围,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分析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分析,揭示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历史状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早期国家产生的原因、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国历史分裂是阶段性的,统一是大势所趋,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积极影响。 【教学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本课所涉及的民族、政权较多,比较复杂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 [问] 同学们,“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句话说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啊? 《隆中对》 [引入] 公元207年,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刘备前往隆中,三顾诸葛亮草庐之中,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并分析了天下形势。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篇《隆中对》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当时纵谈三分天下的一段记载。 第二步:讲授新课(30分钟) [引入] 那么三分天下真的预言是如何成为现实的呢?我来学习第一个子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概括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讲]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渐成鼎足 之势。220年, 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一、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鼎立:魏、蜀、吴 [问]三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如何?为了在争斗中胜出,他们做了哪些努力?这些努力有哪些客观的积极意义? 三国形势图 [讲]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为了能胜出,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虽然是分裂的,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各自区域的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南方的经济发展快速。 [问]三国鼎立的最终结局如何? 西晋形势图 [讲]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 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二)西晋统一 1.建立:司马炎,晋武帝,280年 [引入] 三国最后统一于西晋,可惜的是,西晋的统一是短暂的?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一下,为什么西晋快速灭亡的原因何在? 五族内迁、八王之乱示意图 [讲] 西晋统一后,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士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氏、羌 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西晋时期面临的外部局势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 内迁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矛盾冲突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随之增加。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之外,还有八王之乱。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战争内耗了西晋大部分国力,元气大伤,对周边地区控制力急剧下降,这种情况下,内迁少数民族卷人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于是,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问] 西晋的灭亡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讲] 西晋灭亡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也就是后面的东晋十六国的割据,还有南北朝的对峙。 2.灭亡:五族内迁、八王之乱 [讲] 317年. 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二、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 建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