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999669

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学案 (有答案 )

日期:2024-06-0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1次 大小:2637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选择性,对外,答案,学案,同步,交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下) 【限时训练】 1.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几千年来不断积淀的结果。在秦朝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中最重要的是(  ) A.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陆通道 B.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C.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 D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汉朝为加强对今天新疆地区的军政管辖,在当地设置(  ) A.酒泉郡     B.征西将军 C.西域都护府 D.伊犁将军 3. 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下列不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是(  ) A.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联姻 B.细君公主的生活习惯与从前不同 C.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往来 D.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 4.我国古代各民族间的长期友好交往是主流,但民族间也战争不断。下列对两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两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的战争 B.两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 C.是两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 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5.公元630年,唐太宗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会议气氛热烈,文武大臣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 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公元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 B.岳飞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C.该时期和平交流是民族交往的主流 D.北宋先后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过 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8. 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一些带有中亚、西亚流行图案的丝织品;中国清代生产的珐琅瓷器中描绘了圣母像。这说明(  ) A.中国古代各民族联系密切 B.中国古代开明的对外政策 C.适应了对外贸易的要求 D.手工业技术精湛 9. 古代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即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控制,以经济物质利益抚慰。道光、同治、咸丰三朝,“羁縻”一词充斥在君臣有关中外关系的上谕和奏折中;光绪以后,这个词不多见了,庚子之后更为罕闻。这一变化表明(  )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B.近代外交观念逐渐确立 C.列强完全控制清政府D.近代民主国家意识觉醒 10.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术(木)葱郁、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前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①避暑 ②练兵 ③围猎 ④处理民族事务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食于651年遣使和唐朝通好。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大食商人不少定居在唐朝,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受到唐政府尊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