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华都会”———香港特别行政区》 教学设计 教材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第十二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是在学习我国主要经济地理部门的基础上认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香港特别行政区”作为沿海万里行的一站,学好它可以为其他沿海省区的学习提供可供借鉴的方法。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能运用地图说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位置、范围、组成,并做简要评价;②能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自然环境特征;③分析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④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②并学会从日常生活和各种媒体中收集相关的地理信息,培养其处理、分析、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教育学生知识就在生活中,要学会储存和学习对自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②通过对香港的学习,教给学生会评价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地理位置;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难点 香港国际贸易的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11个沿海省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省区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生活经验少、对国际型大都市还不够了解等原因,分析省区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认识和分析香港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经济贸易中心以及与祖国内地的联系时,学生的思维可能会不全面,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任务分析】 香港是每个学生感兴趣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在日常生活中了解较多的城市,要对他们进行课前总动员,使之怀着浓浓的求知欲望去收集相关的地理信息。教学中辅以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学中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对比,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对于教学目标的设计,通过层层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法、多媒体辅助法、讨论法、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等。 学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读图、资料分析、讨论归纳等方式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课件《庆香港回归十周年,璀璨烟花绽放维港》的视频和歌曲《东方之珠》。 信息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所收集到的有关香港的相关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师:,展现于我们面前的是位于祖国东南端的一个国际大都市,它是香港人民和内地人民共同创造的、以“香港奇迹”著称的美丽的“东方之珠”———香港特别行政区。 2.新课教学 香港的基本地理情况 学生:阅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和“珠江三角洲图”熟悉香港在全国的位置。 教师启发:香港在我国哪一个省区的南部?与哪个经济特区毗邻?与澳门的相对位置? 学生:阅读“香港地形图”,认识香港的组成,总结香港的地形特点。 (由于这部分知识较为直观,学生通过读图便能轻松回答,进展较快,教师只做简单总结即可。) 教师总结: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狭窄,所以好多高楼都依山而建。 承转过渡:思考寸土寸金的香港为弥补建筑用地的不足,用什么办法扩大土地面积? 学生:阅读“香港气温降水逐月分配图”思考,最高和最低气温大致多少?各出现在几月?降水集中在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