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授课课题:荷塘月色 授课人: 教学手段:板书+PPT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把握作者矛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操; 2.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散文鉴赏的能力; 3.掌握通感手法与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作者当时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认识通感手法与语言运用的技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问学生是否见过荷花,以及对荷花的认识。随后播放PPT,向学生展示几幅荷花图,请学生欣赏。同学们,这几幅画中的荷花是清华大学荷花池中的。在1927年时,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先生,曾经用优美的文字画下了清华大学荷花池中的荷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篇优美的文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请学生回忆自己学过、读过朱自清的作品,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 明确:《背影》、《春》、《匆匆》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散文。 2.回顾作者 (请学生回顾作者的生平及其作表。) 明确: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年,他游学欧洲,历时近一年,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 四”和“一二 九”运动。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嘱告家人,说他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毛泽东就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其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板书:荷塘月色、作者)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简介《荷塘月色》创作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为了反共清党,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惨案,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鲁迅、钱玄同、胡适等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彷徨中。朱自清也是这当中的一个。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无能无力,因此陷入了无限的哀愁、彷徨当中。一个仲夏之夜,他散步到清华园的荷塘,他为那荷塘的美景所吸引,暂时忘却了现实。于是作者便用笔写下了《荷塘月色》,记下了他在这个时刻的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复杂矛盾心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 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 先让学生听一遍配乐录音带,再结合课文注释进行词语讲解。 词语讲解: 幽僻(yōupì):幽静,偏僻(幽:深远的、隐蔽的)。 蓊郁(wěngyù):树木茂盛的样子。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弥望:满眼(充满视野)看到。(弥:满)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袅娜(niǎo):柔美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①美好的容貌和举止②风味;风趣。 带学生读几遍生词,及时纠正学生发音的错误。接着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 三.作品整体赏析 (一)作品结构分析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框架,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