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060393

第九课 变幻的自然万物——自然风貌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说课稿-2022-2023学年高中美术湘教版(2019)美术鉴赏

日期:2025-05-25 科目:美术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214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自然,美术,第九,学年,2019,教版
  • cover
《变幻的自然万物》说课稿 本单元是围绕走进博物馆开设的系列课程,第一课走进博物馆,我们通过平面示意图找到最佳的参观路线,跟随画家的视线,制定参观计划表,感受美术与自我。第二课我们了解、感受现代博物馆教育、娱乐的新功能,观赏了发布会, 参与了对画临摹的活动,在中国花鸟画创作中体悟变化中的审美。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变幻的自然万物》,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加以阐述。 本主题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引导学生走进中国画,目的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不断形成审美判断能力,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了解和学习中国画独特的美,学会从多方面欣赏祖国传统绘画,以提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提高美术素养的目标。 (一) 第一,说教材, 教材是构通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为此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模块第三单元第九课《变幻的自然万物》 以“自然风貌与美术作品的关系”为主题,围绕地理风貌与艺术创作、古代中国画家的自然观、西方的自然观、理想自然四个部分展开。而我着重选取了古代中国画家的自然观这部分来讲述,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对自然环境的理解有差别,不同的自然观影响到美术作品对自然的表现。 (二) 第二,说学情,合理的学情分析是良好教学的基础 高一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有一定的文学、历史、地理知识积累。但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主题理解不够深入,所以教师教学手段尽量多样化,指导学生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分析,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达到提高美术素养的目标。 (三) 第三,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置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中国艺术家表达自然不同的方式, 理解ft水画独特的自然观,懂得鉴赏ft水画的独特方法,树立高尚的审美观点。 2、过程与方法:识读不同表现语言的ft水画作品,获得欣赏ft水画作品的方法,形成综合审美感知体验,促进审美活动个性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欣赏画家作品的过程中,感悟画家对生活的热 爱之情;在体验水墨表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及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第四,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重难点显而易见 重点是:了解中国艺术家表现自然的不同方式 难点是:理解这种表现方式背后的自然观,并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下面为了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第五个部分,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第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结合本课内容,教法上, 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教学、师生合作探究、 讲授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学法上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这一主要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来实现三维目标。 (六) 教学过程 第六,教学过程。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接下来我就具体谈谈这 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探究中国古代画家的自然观,比较归纳形成认识 3、 皴法笔墨体验,提高认识,4、总结提问,深化认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招贴,我将学生带入ft水画特展的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变幻中的自然在艺术作品中的表达。从而引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是《千里江ft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