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苏轼 定风波 学习目标 1、抓住关键词,理解词的内容,体悟词人的感情。 2、学习词人的处世态度。 导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诵读要求 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思 词的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1082年3月7号 地点:黄州 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写作缘由: 故 即事感怀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 ~~~~ ~~~~ 思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 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 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议 这首词上片有哪些词比较突出地体现作者情感的,请找出来。 莫听 何妨 谁怕 任 议 8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雨大 挑战 轻松 欢快 神态 自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展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 料峭:微寒。 萧瑟处:刚才遇雨的地方。 词的下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情景:风雨———天晴———斜照 心情:也无风雨也无晴 展 词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知人论事: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人诬告“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这首《定风波》词就作于到黄州第三年(1082)的春天。 风雨的含义: 词人一方面写自己遭遇自然之风雨;也暗含自己所遭遇的政治之风雨、人生的风雨。 展 人生感悟: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作者经过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表现出词人面对人生苦难之时,乐观开朗、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评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评 《定风波》以生活中遇雨这一小事,生发出明智、深刻的人生哲理,塑造了在自然风雨中潇洒安闲、在仕途风险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一个乐观、旷达的词人形象。 课 堂 总 结 实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实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苏轼用行动告诉我们: 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 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