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123315

苏教版(2017秋)科学 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日期:2024-06-1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49次 大小:254912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苏教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
  • cover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认识空气 一、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空气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它还与水的循环、天气的变化、地球的保护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空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可以助燃、可以传播声音、可以改善环境等。日常生活中的空气锤、气垫船、热气球、风车等产品,让我们感受到空气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独特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会直观地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而不会有意识地去研究空气的物理性质。他们会因为空气看不见而忽视其占据空间的性质,会因为空气摸不着而忽视其有质量的性质,更不会意识到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存在迷思概念,有必要设计相关主题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 本单元从儿童概念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概念的形成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低年段,学生感知到空气的真实存在,会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本单元以“认识空气”为主题,选取了多个简单易行、生动有趣、螺旋上升的经典活动,以激发学生研究空气的兴趣,学习探究方法,并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热空气上升等科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教材“进阶”的特点。本单元除了探究空气的性质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科学地解释风形成的原因,让学生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发展到因果性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空气概念的理解水平,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四年级认识“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六年级建构“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等知识做好铺垫。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测量、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对象的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3.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三课组成,分别是《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有质量吗》《热空气和冷空气》。本单元是对空气性质的认识,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依据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利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观察并描述空气的特征及现象,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前两课运用多种方法,充分感知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有质量的性质。第三课,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认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空气流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