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13776

“看得见的手” 教案

日期:2025-05-16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174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看得见的手,教案
  • cover
《“看得见的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课时通过时事以及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 本课时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调节手段的缺陷所在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政府宏观调控的三类手段,政府的宏观调控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律,否则会产生消极作用;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 2、课程标准 4-1 用恰当的事例反映政府、企业、公民个人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市场调节手段的缺陷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了解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及其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时事以及生活中的案例,体会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以及内容,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政府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遵循经济规律、理解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正确看待和参与经济生活。 4.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以及政府宏观调控的三类手段。 教学难点:现代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而是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的结合,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5.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堂分析与讨论的教学方法,在师生的互动中得出本课时的重要结论。 6.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搜集最近国家宏观调控材料或身边发生的事例。 学生:预习、寻找有关资料熟悉拓展课本知识 ⊙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看不见的手”的内容,提出疑问,在经济活动中,看得见的手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通过复习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树立“两只手”结合的观念 环节二 通过分析“果农误算”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看不见的手存在的缺陷,从而理解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市场经济的弱点,得出结论 环节三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材料和漫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了解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可以采用那些手段,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什么? 通过情景分析,让学生理解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方式,并通过小组合作谈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一起解决问题。 环节四 出示一系列时事新闻材料,让学生思考政府在其中通过什么手段发挥的怎样的作用 通过最新的时事材料加深学生 对该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1、指什么? 2,市场调节的缺点:滞后、自发、盲目等 (解决方法) 看不见的手 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 3、干预形式:制订计划、法规,采取命令、指示 、规定等 4、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政府干预和宏 观调控 ⊙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叙述】我们上节课讲市场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配着人、财、物等经济资源。既然有“看不见的手”,是不是还有“看得见的手”呢?这“看得见的手”又是什么,它怎么对经济生活进行调控?两只“手”的关系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政府宏观调控问题。 新课教学 【提问】上节课我们讲到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也讲到了市场机制的许多好处。但是大家想一想市场机制是不是十全十美的?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前面讲过“果农的误算”,果农为什么会遭受损失呢? 【叙述】果农误算的关键在于他们并不知道当时全国的红果产量、市场容量,也不知道全国其他地方新种植了多少红果树,将来的产量可能是多少,只是盲目地扩大种植。结果等红果成熟以后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这就是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们,大多是在商品供求已经不平衡,发生价格变动,才相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