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143856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西游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5-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10738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名著导读 《西游记》 1.从《西游记》中,有人读出了“取经惟诚,伏怪以力”的感悟。结合你对这部名著的阅读,谈谈对“取经惟诚,伏怪以力”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 2.《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请从下面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结合唐僧在其中的表现,从两个方面谈谈你对他的认识。 ①四圣试禅心 ②婴儿戏化禅心乱 答:_____ 3.名著阅读。 《西游记》是一部有趣的小说,围绕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主线,讲述了许多降妖除魔的故事。 (1)小说中唐僧徒弟的出场顺序,依次是( ) A.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 B.孙悟空—猪八戒—白龙马———沙僧 C.孙悟空—白龙马—沙僧—猪八戒 D.孙悟空—沙僧—猪八戒—白龙马 (2)请根据文段提示回答。 那洞门里有两个女童,闻得声音开了门,看见是牛魔王嘴脸,即入报:“奶奶,爷爷来家了。”那罗刹听言,忙整云鬟,急移莲步,出门迎接。这大圣下雕鞍,牵进金睛兽;弄大胆,诓骗女佳人。罗刹女肉眼,认他不出,即携手而入。 (选自60回) 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孙悟空_____(填数字)调芭蕉扇中的情节,罗刹女不愿意借出 真扇的原因是:_____ _____ 4.填空。 《西游记》中,悟空虽屡次被师父误解,但宁愿承受紧箍咒的责罚,仍三打白骨精。唐僧不辨是非,执意赶他离开。悟空抚今追昔,愤慨不平,但离开时又变身,四面围住唐僧下拜,并嘱咐沙僧好好照看师父。从中可以看出悟空的_____、_____的特点。 5.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问题。 大仙念动咒语嘿(xùn含在口中)口水,喷在脸上,随即解了睡魔。二人方醒,忽睁睛,抹抹脸,抬头观看,认得是仙师与世同君和仙兄等众,慌得那清风顿首,明月叩头道:“师父啊!你的故人,原是‘东来的和尚,———一伙强盗’,十分凶狠!” 明月为何称师父的故人是“一伙强盗” 答: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 (示例)唐僧师徒,凭着坚定的信念、超凡的能力,降妖除魔,历经千难万险,百折不挠,以种种努力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取回真经。 解析 回答时,先要理解“取经惟诚,伏怪以力”的含义,然后依据题干要求,结合名著内容整理答案。语句“取经惟诚,伏怪以力”句意为“以诚心取得真经,凭借勇力降伏妖怪”,唐僧师徒四人的取经过程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 2.答案 ①(示例1)在“四圣试禅心”的过程中,唐僧坚决拒绝留下做女婿,不为美色富贵所动,体现出他取经意志的坚定;另一方面,当那妇人发怒,要求必须留下一人做女婿时,他又唯唯诺诺,问徒弟三人谁愿意留下来,由此看出他的软弱、无主见。 (示例2)在“四圣试禅心”的过程中,唐僧坚决拒绝留下做女婿,不为美色富贵所动,体现出他取经意志的坚定;另一方面,在猪八戒犯错被吊在树上时,他能原谅八戒的过错,让徒弟去救八戒,由此看出他的宽容。 ②(示例)唐僧对于孙悟空反复说有妖怪并多次让自己下马上马这些事感到很生气,而对红孩儿的哭诉信以为真,表明他不辨真假;唐僧一听见孩童的呼救声,就想搭救,表明他很慈悲、心地善良。 解析 作答时,从所给的故事中任选一个即可,要辩证地分析人物形象,不能张冠李戴,故事情节要与人物相对应。概述情节的时候一定要语言简洁,表述清晰。 3.答案 (1)D (2) 二罗刹女认为孙悟空坑害了红孩儿。 解析 (1)《西游记》中孙悟空出现在第一回,其他角色均出现在第八回。在第八回中,观音奉如来旨意前往长安寻找取经人,途中先在流沙河收服沙僧,后在福陵山收服猪八戒,接着救下即将被天庭斩杀的小白龙。所以D项正确。 (2)《西游记》中孙悟空一共三调芭蕉扇。根据对《西游记》情节的掌握可知,文段是二调芭蕉扇情节。结合孙悟空一调芭蕉扇的情节看,罗刹女认为红孩儿之所以被观音菩萨收走,是被孙悟空坑害的,因而不愿借出真扇。 4.答案 爱憎分明 忠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