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1.知道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通过问题思考、材料研读,培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表格归纳,整合知识结构。 3.通过本课学习,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观看孔子学说的中国及世界影响的视频。孔子生活在什么时期?我们为什么称孔子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有哪些?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学习百家争鸣。 自主学习 1.老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张有哪些? 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他有哪些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3.“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学派是哪几家?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各是谁?有哪些思想主张? 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影响是什么? 探究新知 一、老子 1.依据教材说一说老子的生活年代、国家、思想主张、著作及地位。 2.教师点拨做笔记的方法文字加数字标注法。 3.材料研读 展示材料: 材料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材料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对我们有何启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事务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人物扫描: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孔子? 合作交流 展示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三:子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教材说一说:孔子主要的政治主张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各是什么?孔子的礼、仁分别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孔子的“仁”是指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礼”是每个人的行为规范。“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改善民生;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我们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 2.让学生依据教材总结归纳: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成就?结合孔子言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谈一谈,你准备怎样实践他关于学习的主张。 3. 说一说,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影响。 教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之后的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百家争鸣 1.概念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辩论,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些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争芳斗艳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提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分析)。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3.指导学生动手制作表格,将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及其主要代表和主要思想呈现出来。 4.材料研读 展示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