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180646

14 背影 学案

日期:2024-09-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42次 大小:290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背影,学案
  • cover
14 背影 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把握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征,学会欣赏写人记事散文。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写作背景 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三、导读理解 1.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这段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略带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中心内容,突出“背影”。 2.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明确: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3.“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说说这里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用两个“终于”、两个“踌躇”写出了父亲矛盾的心理,父亲虽然事忙,但又对“我”不放心,更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4.“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包含父亲怎样的情感? 明确: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重于一切,他唯恐儿子在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还是决定由自己亲自送。 5.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在描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时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通过父亲穿铁道、爬月台的行动来描写父亲的背影。作者用了“探”“穿”“———“缩”“倾”等动词,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描写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让人想象父亲爬时的吃力;“缩”点明了他爬时的困难;“倾” 说明了他身子肥胖,爬时很费劲。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6.父亲在第6段中共说了三句话,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明确:(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赏析:父亲已把儿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