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221446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共32张PPT)+素材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50142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32张
    (课件网)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珍宝。唐诗宋词元曲汉乐府……这些构成了诗歌国度中无比瑰丽的景象;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的国度,酣畅淋漓的畅游一番吧! 新知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积累“碣、澹、竦峙”等词语,能准确地、有节奏地、有感情地朗读《观沧海》。 2、抓住关键句,体会诗人面对短暂的人生,悲凉中又充满慷慨的感情。 3、理解面对同一景色,不同境遇的人的感情会有所不同。 壹 课前导读 九年级语文课件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 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建安九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以“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 走近作者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 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常识 汉乐府诗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 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 1. 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采集民间歌谣等。 2. 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 3. 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相关知识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诗歌的分类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2、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 、写景诗 、友情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 、宫怨诗和闺怨诗 、爱情诗 。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更激起诗人要一统天下的强烈愿望,故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 贰 识字识词 九年级语文课件 碣石( ) 竦峙( ) 澹澹( ) 萧瑟( ) 读准字音 sǒng zhì sè jié dàn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向东 登临 多么 水波动荡的样子 秋风声 高高耸立。竦,通 “耸”,高。 银河 真是庆幸 同““苍”,青绿色。 汹涌澎湃的波浪 重点词语 叁 诗文赏析 九年级语文课件 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 古诗词一般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 四言诗句一般按“22”的音节划分。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 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七言诗句一般按“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