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226627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 唐诗三首 同步教案

日期:2024-05-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708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唐诗,三首
  • cover
24 唐诗三首 第一课时 石壕吏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状。(重点) 2.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学习通过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形象。(重点) 3.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杜甫的《春望》,《春望》和《石壕吏》分别写于“安史之乱”前期的757年和759年,当时,诗人已值中年,因此,诗作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均有较大变化。《春望》中诗人面对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愁。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感。《石壕吏》则不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石壕吏》写了哪些内容。 师:说起杜甫,同学们应该不陌生,哪位同学主动给同学们说一下你对杜甫的了解 作者 杜甫 生卒年 712-770 籍贯 河南巩县 (今河南巩义西) 朝代 唐 自号 少陵野老 字 子美 评价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儒家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后人尊为“诗圣”。 作品风格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语言精练,以沉郁为主。 相关作品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师:杜甫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的诗歌多叙写现实。一方面表现自己流落“江湖”的现实;另一方面,更多地描写了安史之乱中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现实。可以说,杜甫是那个时代忠实的记录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石壕吏》。 二、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石壕吏(háolì)  逾墙(yú)  邺城戍(yè)(shù)  老妪(yù)  幽咽(yè)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设计思路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正确诵读诗歌。通过诵读,感知诗歌句式、韵律特点,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下一步继续分析打好基础。 三、筛选信息,了解内容 1.这首诗从内容来看是一首叙事诗,那么记述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主要人物是谁 时间:晚上。 地点:石壕村老妇人(百姓)家里。 事件: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吏抓壮丁。 主要人物:老妇人和官吏。 2.这首诗共分为几部分 各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开端:目睹官吏夜捉人,揭开故事序幕。 发展、高潮:哭啼申诉家境凄惨,“自愿”服役。 结局:老妇被捉,独别老翁,凄凉绵绵无尽。 3.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展现了她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请同学们读老妇的话语,说一说这个家庭“苦”在何处 生交流明确: 预设: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战乱丧子之苦) 儿媳出入无完裙,孙子尚需哺乳。(家境困窘之苦) 老妪暮年从军,老翁妻离子散。(力衰应征之苦) 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师:现在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来复述故事。 设计思路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梳理诗歌,把握层次,理清诗歌的叙事脉络。复述诗歌的形式,让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内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走近杜甫,体悟情怀 1.把握写法,理解情感。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诗歌,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态度的。 生交流明确,师小结。 生1:我觉得他是在客观描述中传达悲悯之情,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