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267841

11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1896737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7张,PPT
  • cover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苏轼(1037一1101),字 ,号 ,世人称其为“ ”,眉山(今属四川)人, 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人的代表。主要作品有《 》 《 》《 》等。 名家名作 子瞻 东坡居士 苏东坡 宋 豪放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赤壁赋 背景资料:苏轼与“乌台诗案”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他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怀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欣赏短文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特色,领略其写景手法。 3.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划分停顿节奏,感受语言风格。 元 丰 六 年 十 月 十 二 日 夜,解 衣 欲 睡,月 色 入 户,欣 然 起 行。念 无 与 为 乐 者,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怀 民 亦 未 寝,相 与 步 于 中 庭。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水 中 藻、荇 交 横,盖 竹 柏 影 也。何 夜 无 月?何 处 无 竹 柏?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 / / / / / / / / / / / / / / / / / 句式自由,长短句交错,间用整齐句式, 节奏舒缓。用词散淡自然。 语言风格——— (二)自主阅读,思考: 作者写了一什么事?描述了什么景色?。 ①“入户”之月 ②“庭下”之月 本文写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一事,描绘了 如积水般空明澄澈的月下美景。 二、积累拓展 (二)重点实词 1.月色入户 ( ) 1.盖竹柏影也 (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3.念无与为乐者 ( ) (三)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念无与为乐者 ( ) 相与步于中庭 ( ) 大概是 只是 考虑,想到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和 共同,一起 门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 。 今义:但是。 闲人 古义: 。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五)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 步: 。 (四)古今异义 只是 清闲的人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二、研读课文,探讨交流 (一)借助注释翻译短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和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中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荐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参考译文: 叙事: (二)思考: 1.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结合句子说明。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描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贬谪的悲凉 ②人生的感慨; ③赏月的欣喜; 2.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境: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④漫步的悠闲。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主旨句: 情感: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小结: 3.《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用妙笔绘美景,其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虚实相生,联想巧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