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284750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1地表变化的内外作用同步测试(能力卷)(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05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0次 大小:98784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中,内外,解析,原卷版,能力,测试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2.1 地表变化的内外作用 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徐霞客游记》中记录:“路侧有窞(dàn)深坑一圆,名龙井……坠空缀磴而下,下底甚平,东北裂一门,透门以入,其内水声潺潺,……一石柱细若碧笋”。完成下面小题。 1.龙井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重力崩塌—沉积作用—地壳凹陷—流水侵蚀 B.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重力崩塌 C.流水侵———地壳抬升—沉积作用—重力崩塌 D.地壳抬升—沉积作用—重力崩塌—流水侵蚀 2.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同样具有与桂林地区相同深厚岩性分布区,但没有形成桂林那样的峰林,其根本的自然原因是( ) A.北方大量破坏植被 B.平原面积大,土壤较薄 C.可溶性岩石分布面积小 D.北方降水较南方少 【答案】1.B 2.D 【解析】1.根据题干描述可知,龙井为落水洞,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其形成过程为海相沉积,可溶性沉积岩形成,然后地壳抬升,出露地表,接着受到流水侵蚀,形成裂隙,洼地,溶洞等,由于地下中空,重力崩塌,形成落水洞,B正确,ACD错误。 2.峰林作为地表喀斯特主要受到流水侵蚀形成,岩性相同地区,无法形成峰林的根本原因是北方降水较南方少,流水侵蚀能力弱,D正确;植被破坏不是自然原因,且峰林形成与植被破坏无关,A错误;峰林的形成与土壤发育程度无关,且北方地区土壤较为深厚,B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可溶性岩石分布面积相似,C错误,所以选择D。 【点睛】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喀斯特地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海浪侵蚀 D.流水侵蚀 4.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答案】3.D 4.A 【解析】3.喀斯特地貌林立的奇峰和崎岖的地表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D正确,排除ABC。故选D。 4.据图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A正确;冰川广布,一般分布在高山地区或两极地区,B错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体现的是我国黄土高原流水侵蚀形成的高原面地表特征,C错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体现平原地区,D错误。故选A。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川、渝、湘、晋、甘、藏等省区部分地区亦有分布。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丙处的地质构造是( ) A.山地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6.丁处常发育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是( ) A.岩石受力过大 B.岩块相对位移 C.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D.岩石平直而陡峭 【答案】5.C 6.C 【解析】5.据图可知,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地质构造为向斜,C正确;山地属于地形,不属于地质构造,A错误。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岩层发生了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了错动位移,地质构造为断层,BD错误。故选C。 6.丁处岩层错位,地质构造为断层,断层沿线其岩石较为破碎,易受到风化侵蚀等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