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297372

人教统(部)编版语文七下古人故事 22李商隐 素材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100次 大小:12214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编版,语文,七下,古人,故事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出生于郑州荥阳,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22.李商隐 李商隐的传说故事 郁郁不得志 李商隐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曾任弘衣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早期,李商隐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充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又受到牛党的排斥。 李商隐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贾生》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歌原文: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是汉初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早熟的政治家,二十多岁就当博士,一年中官至太中大夫,汉文帝惊艳他的才华,打算颁授他公卿之位,后来因为看到他被权臣嫉恨,将贾谊贬斥到长沙王那里去做太傅,几年后才回到京城面君。当时,汉文帝刚主持过祭礼,心中有些感慨,就在未央宫前殿的宣室,和贾谊谈开了鬼神之事,并多有询问。贾谊对此一一作答,使汉文帝不觉中移膝倾听,并感慨道:“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李商隐此诗写的正是这件事,只是他不像一般文士那样,以赞叹或倾羡的口吻报写君臣的遇合,而是从相反的角度,对此事作别具深意的阐发,从而使诗歌有了一种独特的`内涵。 诗歌一开始直写文帝夜召贾谊事,“求贤”、“访逐臣”两词写出文帝的求贤心切,而逐臣的“才调无伦”是其所以要深夜相召的原因。如前所说,贾谊年少才高,然他因才高而达,也因才高而穷,被贬到长沙便是证明,现在文帝深夜相召,莫不是有独排众议,重新起用逐臣的打算 读这两句,人们不免对此有所等待。然而,这正是作者高明之处:先蓄足声势再行折转,为突出后两句作铺垫。因为事实是文帝宣室夜召逐臣,并不为听取如何治国安民的大计,他感兴趣的只是鬼神之事。由此,这种求贤心切,足以证明其政治上的昏愦慵弱;其对逐臣有所咨询,适足成为对逐臣的愚弄和侮辱。试想,贾谊年少得志,自视甚高,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现在文帝不问他治国安民之策,反向他讨教鬼神之事,岂不是将他与巫祝同列,难道还有哪一种怀才不遇比这种遭人冷落,更令人痛切、丧气呢 贾生才高被贬的坎坷遭遇曾激起历代人的同情,他们感叹其空抱经国之才,痛惜其不幸的结局,然而视线总跳不出一己穷通荣辱的圈子。    作者此诗表明:个人的穷通与是否被欣赏,当以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否被采用,政治才能是否得到发挥为标准,这一隐含在诗歌深层的见解不能不说高人一筹。    这里还必须指出,作者此一番议论并不是针对文帝而发的,因为文帝刚行过祭礼,由此而感鬼神之事,问及贾谊,算不得沉溺鬼神,更不能由此断言他不以天下苍生为念,更何况历史上的文帝是一个颇有远见宏志的君主,他继承高祖打下的基业,有鉴于天下初定人心思安的情势,推行“与民休息”政策,使天下大治,“文景之治”为历代史家所称道。 这一点作者并不是不知道,他之所以这么写,原为托古讽今,借前朝旧事寓现实感慨。作者是晚唐诗人,晚唐不少皇帝多有因崇佛媚道,服药求仙而荒废政事者,他们才是“不问苍生问鬼神”,才是他所要真正讽刺的对象。    寓意深刻是本诗的最大特点,作者于此可谓颇费斟酌,他没有去追求诗歌前后两部分内容转换的突兀,而只用了“可怜”和“虚”两词轻轻拨转。“可怜”即可惜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