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297377

人教统(部)编版语文七下古人故事 1司马光 素材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7次 大小:14177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编版,语文,七下,古人,故事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1.司马光 司马光的故事传说 司马光的父亲 北宋年间,郫县流言,说是山里少数民族叛变了。 当时的县令闾丘梦松假借回家看父母,溜回了山西,主簿李言也挂冠而逃。县城秩序混乱,百姓人心惶惶。 时任县尉的司马池,不顾全家性命,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自动代理县令,主持了县事,收拾了混乱的局面。当时恰逢正月,可是老百姓却没有心思过年,那些有钱的人,在埋金埋银藏蚕丝藏织布;那些没有钱的人,扶着老的,携着少的,抱着幼的,纷纷朝成都、彭县、大邑县的深山老林逃命。为了使人心安定下来,司马池便从正月十五日开始大放花灯三天三夜。老百姓看到放了三天花灯,也没有发生叛变一事,心安定了,纷纷重新搬回郫县。” 这个司马池就是司马光的父亲。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任郫县知县时,生于县衙官舍的。 司马光知错就改 司马光一生诚信,这与他从小受到父亲的诚实教育分不开。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姐姐想帮他,也去不掉,姐姐就先行离开了,后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桃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姐姐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 勤奋学习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学问家。他小时候和哥哥弟弟们一起学习,自己觉得记忆力比较差,便想办法克服这个弱点。每当教师讲完书,哥哥弟弟们读上一会儿,勉强背得出来,便一个接一个丢开书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不肯走,轻轻地关上门窗,集中注意力高声朗读,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滚瓜烂熟,合上书,能够流畅地,不错一字地背诵,才肯休息。 司马光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今河南光山县,亦说四川郫县),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司马光砸缸救人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它给我们带来多方面的启示。首先,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想出一个好办法,然后采取果断的措施。其次,遇到紧急情况不要慌乱,头脑冷静才能想出好办法。最后告诉小朋友们,平时玩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受到伤害。 这个故事据考证是真实的事,当时被司马光救下来的孩子叫做上官尚光,上官尚光确实在当时是一个大家族的孩子,弃文从商,后来上官尚光有了自己的事业后,为了表达对司马光的感激之情,专门建了一座“感恩亭”用来感谢司马光。 司马光尿床 司马光小时候其实和普通的小孩一样,是十分贪玩和贪睡的,他经常会因为贪睡而耽误他的学习时间,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 而司马光是一个十分上进的孩子,他觉得自己过于顽劣,正式读书的年纪,不能再继续虚度时光,于是在一次先生把他叫去教导之后,便决定一定要听取先生的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