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沟谣》教学设计 (欣赏课) 教学学段:小学三年级 教学课题:卢沟谣(欣赏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卢沟桥事变,传承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引导分析音乐作品,为歌曲听辨、划分乐段,并能用合适的声音表现音乐的情绪。 3、聆听并且模唱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划分乐段,用合适的声音表现音乐情绪的变化。 教学方法:故事渲染、体验感受、引导、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音响、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常规 1、师生问好。 2、检查学生到勤情况。 二、导课 1、多媒体出示图片。 (卢沟桥的若干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来一起观赏一组桥的照片,看看这些图片中的桥有什么变化?你们知道这座桥的名字吗?(卢沟桥) (卢沟桥简介: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距广安门10公里,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29年(1189年),建成于金章宗明昌3年(1192年)。早在700多年前,由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介绍到欧洲而闻名于世。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又在旁边建了一座新桥,旧卢沟桥从此成为文物,不再通车。) 2、讲述历史故事。 (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名士兵“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军队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此时,日方声称“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次日凌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军队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三、欣赏歌曲《卢沟谣》 1、初听感受。 师:同学们,这段历史故事大家听完了,我们来学习一首由卢沟桥的历史而写成的很好听的歌曲———《卢沟谣》。听过后,跟同学们说一说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播放歌曲录音,学生静听,交流感受。) 2、复听歌曲,引导分析作品。 师:你觉得歌曲的整体的速度是怎样的?(中速) 师:歌曲从头到尾速度有没有变化呢? (一开始是中速,后来就变成稍慢了) 师:歌曲的力度有没有变化? (力度有时强有时弱,一开始很柔和,很优美,后来逐渐加强,充满热情,声音饱满。) 师:歌曲速度、力度的变化会不会引起情绪随之的变化呢?请大家再仔细聆听歌曲演唱,听完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 (学生交流体会) 3、听辨、划分歌曲乐段。 师:给这首歌曲划分乐段,你认为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划分? (师引导,学生共同交流讨论。) 第一部分:歌曲开头到“卢沟晓月照大川”,歌唱卢沟桥的美,情绪喜悦、抒情。(课件中用绿色色块显示,并播放该歌曲片段。) 第二部分:从“晚清衰……”到“宛平城头欲血战”,歌诉发生在卢沟桥上的一段悲惨历史,情绪隐忍、压抑。(课件中用红色色块显示,并播放该歌曲片段。) 第三部分:从“中国人,意志坚……”到歌曲结束,表达建设好祖国的决心,情绪热烈、饱满。(课件中用黄色色块显示,并播放该歌曲片段。) 4、模唱歌曲,表达爱国情怀。 播放整首歌曲,学生模唱歌曲,深刻领悟歌曲的情感内涵,用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提示学生,模唱时注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