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339072

冀人版(2017秋)六年级上册4.14《池塘里的世界》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1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161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版,2017,六年级,上册,4.14,池塘里的世界
  • cover
冀人版科学(2017)六年级上册4.14《池塘里的世界》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 能说出栖息地能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 科学思维: 1.能围绕“池塘里的世界”提出可探究的问题。 2.能通过观察等方式获取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信息。 3.能利用记录表、统计表、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观察到的信息。 4.能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与评价。 探究实践: 1.能对常见栖息地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做到尊重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3.能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综合考虑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态度责任: 能认识到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及“应用与拓展”。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 1.引导:(播放校园歌曲《童年》)池塘是儿时的乐园,关于池塘,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提问:池塘里有哪些生物 池塘为它们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 (二)获取信息 1.引导:校园里有一块池塘,我们一会儿就到那儿进行实地观察。想一想,我们观察池塘时,应该观察什么又怎么观察呢 观察时要注意什么呢 下面我们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交流: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分组交流。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交流结果,教师进行归纳概括。 4.讲解:观察池塘中生活着哪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还有哪些非生物;观察时要利用感官或借助放大镜进行,要认真仔细,要边观察边记录;观察时不要陆意丢弃废弃物,不伤害动物和植物,要注意安全。 5.观察:学生到实地进行观察。(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进行观察,课上利用课件或图片引领学生进行交流。) (三)形成知识 1.讨论:池塘中生活着哪些生物 这些生物为什么能在池塘中生存下去 (提示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第二个问题:一是从非生物因素方面思考,如这些生物生存需要阳光、水、空气、土壤、温度等;二是从食物链来思考,比如按照食物链的关系,肉食性动物吃植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吃植物。) 2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小结:池塘中生活着小鱼、小虾、乌龟、田螺等动物,生活着水草,水藻、荷花等植物,生活着细菌等微生物。池塘为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等必备条件,我们把这样的生活环境称为栖息地。 (四)拓展延伸 1.讨论:如果池塘中缺少了某种生物(如水草),池塘中的其他生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外界条件发生了改变(如温度降到0度以下),池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汇报:指定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讲解:像池塘这样的栖息地,由水草、鱼、虾和各种细菌等生物以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 第二课时 (一)明确任务 引导: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池塘这个栖息地,知道栖息地能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为了进一步认识栖息地中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下面我们在校园或社区中选择一个小型的栖息地,像科学家那样进行分析研究,来获取科学事实,得出科学结论。 (二)掌握方法 1.讲述:教材出示的是某小组研究校园栖息地的过程和方法,下面我们通过阅读教材来掌握研究校园小型栖息地的方法。 2.阅读:学生在小组内阅读教材,重点理解研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汇报:指定学生汇报阅读结果,其他学生进行修正和补充。 4.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总结。 ①选点观察:不同小组可以选点不同,除教材提到的方法外,为保证选点的随机性,也可由学生背对背各掷一个小沙包,并以落地后的沙包为中心,画一个直径1米的圆或者一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