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351037

花城版 三年级下册音乐第7课歌曲《游击军》教 案

日期:2025-04-30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157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花城,三年级,下册,音乐,7课,歌曲
  • cover
《游击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游击军》 欣赏无伴奏合唱《回声》 教学目标: 了解作曲家冼星海,聆听《游击军》,感知力度的变化,了解力度的强弱对比运用在描绘音乐形象中所起的作用。 复习力度记号,明确其意义,并能表现出来。 3、欣赏无伴奏合唱《回声》,能感知力度的变化并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力度这一音乐要素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复习力度记号并会运用。 了解力度的强弱对比运用在描绘音乐形象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相互问好。 二、导入 播放《游击军》的范唱录音,让学生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绪、速度特点,并找出歌曲中最能表现机警、沉着、勇敢、坚定情绪的节奏型是哪些,选出两小节作典型。 1、作品简介:曲作者冼星海,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广东番禺人。代表作品有《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词作者先珂,原是武汉大学的学生,抗日战胜爆发后,在山西前线游击队中工作,1938年,他用通俗易懂、老百姓容易接受的语言写了《游击军》这首歌词。它简洁的表现了游击军战士灵活机动、勇敢无畏、仇恨敌人、蔑视侵略者、对胜利充满信心的革命精神。 2、《游击军》的旋律采用大调式写成,其结构为二段体,带有典型的群众歌曲性质。 三、新歌教学 (一)听听、说说 1、播放《游击军》的范唱录音,让学生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绪、速度特点。 2、再次聆听歌曲,说出歌曲中力度记号出现的顺序,感知力度的变化。P P < P < m p < m f < f < f f 很弱 弱 稍弱 稍强 强 很强 读读、听听、唱唱 请学生边读歌词边打出节奏。 老师带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学生跟老师打手号唱音阶。 跟琴用“啦”哼唱歌曲旋律。 听老师范唱歌曲,学生对口型模唱。 学会跟琴试唱歌曲,注意歌曲旋律的强弱变化。 四、歌曲处理 1、《游击军》这首歌可采用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处理方法。即:歌曲的开始部分用弱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只“我们是游击队的弟兄”一句是要渐强。“夺他的粮草大家用,抢他的军火要他命”这两句,要表现出游击队员同仇敌忾、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要用强有力的声音演唱。第二乐段要唱得坚定,且具有号召性。因此也要唱的强些,反复之后要逐步渐弱。至“嘁嚓嘁嚓”的结尾部要有一种远去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感觉,要唱得很弱。 2、在唱歌过程中训练学生用气息支持发声的歌唱能力。无论是强声还是弱声。 3、说出最能表现机警、沉着、勇敢、坚定情绪的节奏型。 4、学生随琴分乐段演唱。 5、学生认真体会处理方法,男、女声分组演唱,师生共同评价。 6、要强调用气息支持,以避免弱声唱虚、强声喊唱的现象产生。提示学生在适当的地方换气,一般是四小节换一口气。只有在“不怕敌人的机械兵”及“把强盗们都肃清”两句前需要换气。 7、老师钢琴伴奏,按力度记号的要求来演唱歌曲,可以由一个小组先唱,每变换一个力度记号就加进一个小组的同学演唱。 五、欣赏无伴奏合唱《 回 声》 1、欣赏《回声》设问:你听听这支歌讲些什么 这支歌的歌名叫什么 2、介绍《回声》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世界名曲,从16世纪至今仍是一首经典的合唱曲目。 3、复听《回声》;边听边看教材中的歌词,听了这首歌使你联想起什么 4、师生议论。 5、我们来做回声的游戏。 (1)介绍方法:刚才这支歌表演是采用一支小型合唱组(几个人)间隔一小节追随一支大型合唱组,形成声音力度强弱的对比,表现出回声的效果。我们也学着做一下,我们全班45人对5人。5人模仿45人发出的声音:“噢” “噢”。 (2)各组自己设计语言,做回声游戏。 6、选一组做得效果最佳的表演。 7、小结:我们自己做了“回声”的实验。 在音乐标记中“f ”代表强,“p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