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353101

13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1026634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2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13 唐 诗 五 首 渡 荆 门 送 别 李 白 一、资料链接 背景探寻 李白(701一762),字 ,自号 ,是伟大的 诗人,也是 代诗人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 》《 》等,有《 》传世。 作家作品 太白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唐 诗仙 蜀道难 将进酒 李太白集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思考: 1.本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出诗人 、 的感情,并以此引出远别故乡的 之情。 欣喜 激动 思乡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二)分析该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合 转 承 起 延伸写景。诗人写了乘舟过荆门所见到的 景象,他是以移动的视角来写山峦与江水的。 转写静态的景象,江上美景如画,让人陶醉。 抒情。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诗人不说 自己思念家乡,而只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 对自己恋恋不舍。 点题。交代地点与事由。诗人乘舟来到遥远 的楚地。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①平野:平坦广阔的田野。 ②江:长江。 ③结:形成。 我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 将要往楚地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田野的出现逐渐消失, 长江奔涌着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江上云霞多变,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喜爱从故乡流来的长江水, 它们不远万里送我乘坐的小船远行。 译文: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三、品读、鉴赏古诗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内容: 点题,以 为主,交代 和 。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叙事 地点 事由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内容: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田野的出现逐渐消失,长江奔涌着 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这一联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 壮阔景色,诗人用 的视角来写 的变化,勾画出 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移动 景物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拟人 流动 空间 入 表现手法、炼字、修辞: 化静为动。“随”指“跟随”,运用 的修辞手法, 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 感和 感,写出随 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山峦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 阔的景象。“随”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 地表现了出来;“ ”字写活了江水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 之景,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气势磅礴,也能让人感受到 诗人 的心境。 喜悦开朗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内容、画面描写: 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 第一幅是 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 第二幅是 图,写黄昏的风景。 修辞: 运用 、 的修辞手法,将 的 状态比作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 静、美丽,写出了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 对偶 比喻 明月映入江水 飞下的明镜 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江上云霞多变,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水中映月 天边云霞 内容: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与首联前后 ,由欣赏美景转人深沉的思乡之叹。 修辞、情感: “送”字运用 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 ,写故乡的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仍 ,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拟人 情态 不忍分别 呼应 四、积累拓展 思考探究: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 不同。品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 天的哪个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暮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