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366539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共18张PPT+2个内嵌视频)

日期:2024-06-24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3463137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视频,内嵌,PPT+2,18张,文化,哲学
  • cover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总议题:一颗稻谷的中国贡献 议题一:上山碳化水稻———前世 议题二:杂交水稻———今生 议题三:覆盖全球———未来 议题一:上山碳化水稻———前世 0 1 请大家结合视频和生活实际谈谈对水稻的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成熟的水稻是黄色的 主要种植地:中国南方 种植水稻异常辛苦 早在一万年前中国就种植水稻 水稻种植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 是重要的主食 知识归纳一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丨感性认识 丨理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内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深化 依赖于 议题二:杂交水稻———今生 0 2 1959年到1961年三年间,我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粮食大幅减产。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袁隆平决心用所学专业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硕:”过过三年困难时期,没有饭吃,日子是真难过啊!特别是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人均耕地这么少,粮食安全特别重要。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到自己手里面,不要靠人家。“ 每天除了上课,他一天到晚都在稻田里,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镊子,去观察和挑选种子,拣穗子大、籽粒饱满的。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水稻。 1.袁隆平进行水稻研究的初衷是什么?体现实践具有什么特征? 2.从事水稻研究需要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与人、水稻有什么共同特征?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探究与思考 水稻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其生长周期漫长,十分影响研究进度。经过袁隆平院士的不懈寻找,发现全国范围内有一处专门用来种植水稻的宝地———海南。在国家的支持下,海南成立了水稻培育试种基地,划设了26.9万亩南繁保护区和5.3万亩核心区。 最初在海南研究杂交水稻育种时,条件非常艰苦,杂交授粉全部由人工用竹竿完成;2014年,他利用无人飞行器进行超级稻的植保、授粉作业,相当于10个人的工作量,成为袁隆平超级稻研究得力助手,推动了杂交水稻育种工作的发展。 杂交水稻育种工作的发展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征?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探究与思考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知识归纳二 实践的特征 0 3 议题三:覆盖全球———未来 1960年袁隆平尝试杂交水稻研究。从事研究50余载,一生都浸在田里。 “每天只要有空,我都要去看看,不看我不舒服,不踏实啊,看苗长得好不好啊?有没有什么病虫害啊?长得好我就很高兴,长得不好,我就想办法,琢磨为啥长不好。“ 袁隆平还说,他对自己的研究生第一个要求就是他们必须要下田,“不下田我不带。现在书本知识很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电脑里面是长不出水稻的,我们学农的,一定要实践。” 袁隆平为什么说学农的一定要下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探究与思考 1960年尝试杂交水稻时,“无性杂交”学说正在垄断着科学界,自花授粉的水稻不具备杂交的优势。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推论该植株为天然杂交水稻。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这一学说的正确性,决定改变方向,研究水稻杂交。 1964年7月,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通过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推翻了传统理论“无性杂交”的学说,提出杂交水稻的可能性以及提高产量的可能性。 三系法一直是杂交水稻育种最经典的方法,但该法程序复杂、制种环节多、成本高,难以解决杂交水稻高产与优质间的矛盾。他提出了水稻育种的全新设想:在长日高温下制种,在短日低温下繁殖,一系两用,划时代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经过近20年攻关,袁隆平和协作单位的科研人员一道,实现了“两系法”育种与应用的创新与突破。 从三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