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383873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课件(共38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377740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2,PPT,38张,课件,唐诗五首——使至塞上,13课
  • cover
(课件网) 使至塞上 王维 1、了解诗人和诗歌写作背景,能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默写。 2、品味雄浑遒劲的语言特色,学习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写法。 3、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古代将士戍守边疆的艰苦。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人称“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 ,并为河西节度使幕府兼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是一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沿途的景色的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诗歌。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贯穿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 边塞诗代表人物,王昌龄, 岑参 ,李贺。 边 塞 诗 文化常识 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 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 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唐朝的类型。 征蓬( ) 萧关( ) 候骑( ) 燕然( ) 归雁(yàn ) 都护( dū ) pénɡ xiāo jì yān 读准字音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 sài hòu qí yān 使至塞上 王维 理解词语 单车: 属国: 征蓬: 烟: 候骑: 都护: 燕然: 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骑马的侦察兵。 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慰问边关守军 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 诗意:(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征蓬出汉塞( ) 归雁入胡天( ) 名词作状语,像征蓬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归雁那样 诗意: 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指黄河。 诗意: 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 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诗意: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 诗词详解 译文:(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