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 献给大堰河和千千万万像大堰河一样的伟大的母亲! 1、分析大堰河人物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学习目标 2、通过对大堰河的人物形象概括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父母有爱,对劳动人民有敬 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艾青,动情地说: ———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我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 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老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畈田蒋村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当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苛捐杂税,还有地主盘剥。大堰河孩子多,生活更是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多岁就离开了人世。 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狱中一日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睹雪而思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赞美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因此他“长大一点后,总想早点离开家庭”,18岁就离开了家。1933年1月,他23岁,在狱中他满怀深情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读 准 字 音 衣钵(bō) 忸怩(niǔ ní) 荆棘(jí) 掐(qiā) 团箕(jī) 悉索(xī) 青苔(tái) 檐(yán)头 凌(líng)侮 叱(chì)骂 匾(biǎn) 自由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 讨论思考: 本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何? 思路梳理 第一层:(1-3节) 介绍我与大堰河的关系;引起回忆。 第二层:(4-11节) 追忆大堰河的一生 第三层 (12-13节) 回到现实,表达对大堰河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朗读诗歌,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堰河: 身世悲苦 身份卑微 穷困节俭 深爱乳儿 乐观坚韧 纯朴善良 “我”: 怀念 、感激、憎恨 、赞美 人物形象与情感: 大堰河辛劳一生,死后得到了什么?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愤怒控诉不公道的社会世道 深切同情大堰河的悲惨命运 微薄的殓葬 家人遭遇悲惨 这首诗大量使用排比句式,而且多个诗节的首尾重复。朗读有关诗句,揣摩其表达效果。 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例如诗的第4节,第8节。 反复的作用: 1、加强情感和音节 2、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宛转” 3、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如第1节的首尾两句,“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对大堰河的深情。同样的地方还有很多,例如第4节,第6-11节等。 质疑: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细节描写,请找出来,并说出其作用。 分析细节描写,并加以运用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或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的一种描写方法,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概念指导 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