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 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笔下地坛之美,我从中得到的生命感悟。 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 合作探究 重点语段品读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课堂教学 (一)导入 以一段评价导入 “瘫痪将他困于轮椅,思考代替了双脚,支撑起灵魂的重量,所写的作品和所说的人,都是真真切切的!” 这位作家就是史铁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走近作家,了解作家 请学生根据预习,介绍史铁生。 教师总结,补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给文章节选的两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三个关键词:地坛、我、母亲 (四)合作学习,解读文本 1、解读地坛 (1)问题一: “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一个是被人遗弃的古园,一个是被社会遗弃的人。 (2)问题二:与地坛的相似让作者对地坛产生了亲近之情,作者在其中看到了什么景物?从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分析,教师点评、小结) (3)问题三:作者在地坛看景,在地坛沉思,作者在地坛之中的思考什么?有什么结果? 明确:思考生死。“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使“我”想明白了为什么生,我现在要活着,虽然身体残疾了,但精神不能颓废。 (4)探究:我与地坛的关系 明确: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他是我的精神家园,使我从颓废中“站”了起来。 解读母亲 讨论一:抓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理解儿子、聪慧坚忍、苦难与伟大并存。 讨论二:对于这样一个母亲,我对她的态度始终如一吗? 请学生朗读这些语句 教师明确:为了弥补这种痛悔,为了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我不懈求索,努力碰撞开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母亲用她的爱,她的苦难,她的坚忍,让我找到了精神支柱。 (五)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1、讨论:请学生谈谈地坛、母亲、我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小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我”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我”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至此,母亲与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 2、延伸:请学生谈谈课文给予的启示。 (六)总结全文 以海子诗歌《活在珍贵的人间》总结。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七)作业 1、阅读史铁生作品《秋天的思念》。 2、请为史铁生写一段“感动中国”颁奖词。 附:板书设计 ( 人 地坛 母亲 我 精神家园 精神支柱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