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版)第2册第15课 一张大纸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版)第2册第15课 教学背景简介: 我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市区边缘的农村小学,有11个教学班。学校生源主要是农村的学生。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比较浓,但受地区文化及年龄特点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较少,对外界物象观察,体验的机会也很少,头脑中并未形成太多固有具体形象。 学生情况: 我教授的班级是一年级的新生,学生人数61人。在教学本课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并对其有一定的掌握。针对本课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分组,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意创作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教学设计思路: 美术新课标按学习活动方式分为了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一张大纸》属于设计应用课,它是小学阶段一节最基础、最简单的纸工练习课,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随意“玩纸”的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儿童在“玩纸”的过程中激发对纸材的兴趣,全方位的感受纸材的特性,并练习简单的纸工技法。本课的创作属于无主题创作,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想法,运用剪、撕、折、卷等方法不断改变纸的形态,把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变成各不相同的形象。 我设计本课时,无论从外部模式和内部结构都力求体现崭新的教学思想,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注重激发学生情趣,激活学习兴趣。本课主要设计了五个环节: 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举起纸来给老师看一看!”,学生争先恐后。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再让学生抖一抖听听声音,摸一摸纸,使学生充分感知纸的光滑、粗糙、薄厚等特性。同时通过此活动激发起学生兴趣。 玩中得趣,举一反三 良好的启发往往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发自然流露。在这里,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既常见又新鲜。教师在让纸发出声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纸材的兴趣,又通过教师直观示范学生猜的方法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简单的纸工技法,举一反三,把知识技能融入到有趣的教学活动中。 三、师生活动,探索创新 师生间的双向互动,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孩子们被吸引的跃跃欲试。 学生自评、互评,快乐交流 展示作品、欣赏作品,再次激发学生对纸材的兴趣,学会自评、互评可使学生在享受评价的乐趣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艺术的美妙,参与文化的交流,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目的。 五、拓展思维,教师小结 通过课件和教师作品的展示,使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经验,拓展思维,便孩子们感悟:艺术家是伟大的,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将一张张普普通通的纸变成了一件件非常漂亮的艺术品。为今后展开系列性的纸造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玩纸的游戏活动感受纸材的特性。 2.能利用折、撕、剪、卷等基本方法做出自己喜欢的作品。重难点 3.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 教具、学具 : 1.教师制作各种纸工作品 2.实物摄影、多媒体 、美术课件。 3.学生搜集各种纸,如:报纸、挂历纸、包装纸、电光纸等 课堂教学实录: 《一张大纸》教学实录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版)第1册第5课)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课下让你们准备纸,准备的怎么样?举起来让大家瞧一瞧! (生兴奋的纷纷举起纸来相互欣赏、观看。) 师:看看其他同学带来的纸和你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和纸玩过游戏吗? 师:来吧!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把自己带来的纸放在一起,抖一抖听听声音,摸摸、撕撕、卷卷、折折,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学生们三三两两不停的摆弄着手中的纸,不断有新的发现。他们嬉笑着,兴奋的讨论) 师:你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全班的同学吗?(声音提高) 生:愿意(异口同声) 师:谁先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