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473677

13.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课件(共71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20935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送别,71张,课件,春行,钱塘湖,荆门
  • cover
(课件网) 唐诗五首 王绩 作者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尝居东皋,号东皋子。他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朝时,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难以显达,所以归隐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唐初,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其中《野望》作品意境开阔,风格清新,对仗工整,是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作品介绍 本诗选自《王绩诗注》。 《野望》诗人于隋朝大业年间举孝悌廉洁及第,因简熬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唐初,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这首诗写于唐初,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萧瑟、恬静的秋景,流露出诗人避世隐居的愿望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注意停顿、韵脚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 理解 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其中“望”字有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点明了地点、时间。 徘徊 意思:傍晚在东皋向远处眺望,我(独自)徘徊而心里无所依托。 傍晚 接近 首联点明躬耕隐居的身份,写诗人在秋天傍晚时分独自徘徊,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颔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颔联:互文见义,远山近树,一片秋野静景,彷徨无依,在薄暮中所见景物在余辉中越发显得苍茫萧瑟。 意思:树木都已染上了枯黄的颜色,起伏的山峦在余辉中显得更加萧瑟。 都 颈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颈联: 写牧返猎归景象,对“牧人”与“猎马”的特写,用动态描写,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表现人事活动,安详宁静,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驱赶 小牛,这里指牛群。 泛指猎获的鸟兽 意思: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圈,猎马带着猎物归来。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独无依,作者借典故抒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表达了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隐居的愿望。 意思: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尾联: 比喻隐居不仕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举目四望,树木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典故抒情,诗人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表达了自己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隐居的愿望。 主旨: 本诗描写了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避世隐居、惆怅、孤寂的情怀。 填空训练 1、通过傍晚景色,表现了诗人彷徨孤寂之情句: 2、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之情句: 3、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句: 4、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孤独、抑郁之情句: 5、描写秋意正浓的秋暮静景句: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早寒江上有怀理解性默写 ·叙写诗人站在江边遥望云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写诗人看到孤帆,勾起乘船返乡的念头的诗句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作者简介: ·崔颢(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 开封市)人 ·崔颢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