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495676

第5课发现与创造教案 人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5-04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279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5课,发现,创造,教案,人美,初中
  • cover
《发现与创造》教学设计 课时:一课时(45分钟) 教材分析: 《发现与创造》是人民美术-出卷网-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3册第5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目的是养成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材料的习惯,巧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材料的不同特性,并利用材质的美感进行构思、创意设计,巧手制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美术作品,进而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脑动手的能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环境和生态,体验其中的新奇,享受美术创作带来的乐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美术学习积极性高,学习兴趣较浓厚,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的情趣。因此这节课老师准备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利用生活中不同的废旧材料的美感和特质,根据因形选材、因材造型的设计要求,创造出具有新视觉的艺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 在发现与创造的过程中,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运用感知体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感受材料的魅力,变废为宝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创作一件有创新意识的重庆地域特色环保美术作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敏于发现材料的美感和团结合作的学习态度、对废旧材料的创造性利用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改善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环境、热爱艺术的健康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观察、发现并利用废旧材料的材质美,选择适合的制作方法创作一件有创新的重庆地域特色环保美术作品。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因形选材、因材造型的设计原则和要求进行再创造,使自己创作的作品体现“实用、美观、环保”现代设计理念。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分工搜集废旧材料。 2.老师课前准备课件、范作及其它材料。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活动一:视频导入课题《发现与创造》(3分钟) 师: 今天,老师想和你们有个约定,能否用你们的双手在本堂课去创造美好生活,在我们击掌的一瞬间代表了我们之间信任的传递,这是我们击掌的手,你们将会在老师的视频中看到一只与众不同的手,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看完视频,你有何发现? 学生:这是一只有魔力的手,能够传达出音乐和舞蹈的力量。 师:有自己深刻的感悟,真不错。 学生:我发现了它身上的装扮和它手上的乐器是用我们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来创造的。 师:真是火眼金金,观察得很仔细。 学生:我觉得这位创作者拥有了一双发现的眼睛,有智慧的会创造的脑袋和双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个性的“音乐家”和“舞蹈家”。 师:老师希望你也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会创造的脑袋和双手。 师:总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发现与创造,有了发现和创造,我们的生活就变得更加的充实而有意义。这节课,我想和同学们一起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认识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怀着对本课的发现和探索精神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五课《发现与创造》来了解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的美感带给我们的魅力。 板书课题:《发现与创造》 【设计意图】通过《超牛的创意手指》视频,发现手有趣的造型、材料的特殊及所传达的意义,激发学生兴趣,初步感受发现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活动二:引导学生进入今天实践的主题(提出本课的作业要求,学生创想实践)(3分钟) 师:同学们,那你们桌上都收集了哪些废旧材料呢? 学生:我们收集的自己身边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呀!(铁丝、麻绳、瓦楞纸、石头、木瓢、木头) 学生:老师,我收集的废旧材料———一块有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