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49854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日期:2025-09-17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95次 大小:228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九年级,历史,社会,第一,单元,复习
  • cover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一. 战后世界的新格局--两极格局的形成: P4—P7,P32 雅尔塔会议上签订《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1、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 ①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②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推动下,苏联的国际威望有了很大提高,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也相继诞生; ③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而反苏、反共。 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北约”的建立 时间:1949年4月 为首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目的:联合西欧,对抗苏联 “华约”的建立 时间:1955年5月 为首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目的:与美国和西欧抗衡 冷战: 含义: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开始标志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 “冷战”表现 “两极”对抗:如杜鲁门主义;建立起柏林墙;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 美苏争霸:如展开军事竞赛、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 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或冷战结束的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1991年。 ★易错点:1)两极格局(或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标志: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2)两极格局(东西方对峙格局)结束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3)“冷战”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冷战结束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1960年非洲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亚非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并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 七十七国集团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重点)第二课 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 抗美援朝、肃清反革命、西藏和平解放、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经济、土地改革 新中国的成立的时间: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的成立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是影响战后世界格局的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新中国成立的首要任务:巩固新生政权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1、土改的内容: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 2、完成的时间:1952年底 ★3、土地改革的意义:(1)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2)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 (三)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原因:1)保家卫国;2)巩固人民政权;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 2.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英雄人物:黄继光 3.交战双方: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朝军; 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 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5.性质:美方:非正义的战争;中朝方面: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6.意义:1)保卫了中国的和平、保卫了家园;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2)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3)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 4)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7、美国将军说的四个“错误”各指什么意思? (时间)二战后人民反感战争,渴望和平; (地点)美军远离本土作战,战线太长;不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