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519726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2 氧气 教案

日期:2024-06-2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501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教案
  • cover
《氧气》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规范描述的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物质进行研究的一般方法。 增加实验的可视性。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二节氧气的第一课时,涉及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内容。教材将其安排在空气的成分之后,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性。 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闻气味,结合上节课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木炭、铁丝和硫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现象的对比,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教材知识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分析: 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化学性质定义尽管学生已经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中初步了解,但具体到某一物质的化学性质学生并不明白如何判断和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深入地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这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演示,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教学难点 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策略 1.教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提出问题法来掌握有关氧气的知识。 2.学法 采用自学、讨论、交流、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化学反应。 教学用具: 仪器、药品:制取好的氧气3瓶、水槽、火柴、酒精灯、药匙、镊子、坩埚钳、木炭、铁丝、硫粉、砂纸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初识氧气 【教师活动】 提问:复习旧知为新课做铺垫。展示ppt内容。 讲述: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呢? 串联上节知识点 【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知识走进课堂,通过提问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 提问:物质的性质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分为哪些性质呢? 讲述:那么先研究物理性质。 提问: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有哪些方面呢? 【学生活动】 生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回忆并回答:色、态、味、密度、熔、沸点和溶水性 【教学意图】 回忆旧知识 引导学生研究物质从物理性质入手,从简单开始,让学生逐步形成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教师活动】 拿一瓶氧气让学生描述物理性质。 1.指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讨论并描述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存储方法。 2.讨论与思考: (1)你能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吗 (2)你对“不易”两字如何理解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并阅读课本P33页内容, 得出结论。 颜色状态: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 溶解性:不易溶于水 三态转化:101kPa下 讨论、发言 因为生活在水中的鱼儿要生存就需要氧气。 【教学意图】 提高学生阅读,归纳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活动】 总结: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30 mL氧气,这对水中动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