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欣赏《空山鸟语》教学设计 适用年级:三年级 教学内容分析: 二胡是中国民族拉弦乐器中独具韵味、流行范围广、代表性强的一种乐器。二胡音色柔美,表现力极强,既可表达凄凉、深沉的内容,也能展现磅礴伟大的气势,音色与人声相似,情感表现力极高。 二胡独奏曲《空山鸟语》作者是我国著名民族作曲家、二胡与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定稿于1928年。作品利用二胡丰富多变的音色,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争鸣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极富形象的民族器乐独奏作品。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充满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时不时用一些小技巧来提醒那些“目空一切”的孩子,告诫他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学,而对那些失去信心的孩子要抓住机会去鼓励他们。 教学目标: 感受二胡音色与表现力。 感受题目“空山”与“鸟语”的意境。 乐曲分段,感受每段表达的情绪和艺术情景。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感受并了解音色对音色对音乐风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几幅山水花鸟主题的国画,引导学生欣赏。引入本课主题《空山鸟语》。 欣赏《空山鸟语》: 简单介绍作者刘天华与乐曲的创作背景,标题出处以及意思。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请带着问题聆听全曲 (1)你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小鸟的叫声、山谷中的回声,风景宜人等…… (2)乐曲中出现了哪些节奏型? 装饰音(前倚音)、四十六、二八 这些节奏型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前倚音:山谷中的回声,由近到远。 四十六:群鸟欢乐愉快,热闹的情景。 二八:鸟儿之间的谈话交流、对答。 老师引导分段欣赏乐曲。 引子:空寂的大自然中,鸟儿们不时从某个角落鸣叫一声,回音随即有从山谷的另一头悠然传来……山谷的幽远、鸟鸣的清脆。 第一段:本段一开始的速度承袭引子部分的慢速,后逐渐加快,仿佛是山谷中的鸟儿们被开始时近时远的啼鸣所引发了高歌的兴趣,一拥而上,一派活跃生气盎然而起。与引子部分相互呼应。 第二段:重复呼应第一段,旋律此起彼伏,具有强烈的音乐层次感,展现群鸟飞翔、互相追逐嬉戏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这一段主要以跳进旋律进行为主,好似充满活力的鸟儿来回串跺的活泼场景展现在眼前。 第四段:众多鸟儿争相啼叫,鸣叫声形成错落层叠。 第五段:本段大量滑奏技法的演奏,并运用大跳进行,以及音区、音色上的变化对比、灵巧的装饰,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来自不同角落响起的鸟啼声,不同鸟叫声描绘了不同鸟儿的特征,器中高八度重复,意在渲染空谷回声的意境,并与引子主题形成遥相呼应。 尾声:尾声段落再现了第一段的开始部分,结束句再次使用了大三和弦的分解形式,速度渐慢,全曲在明快的音乐情绪中结束。 游戏拓展 为学生准备各种小鸟的头饰,播放乐曲《空山鸟语》,老师与学生一同扮演小鸟,根据乐曲的情绪起伏进行飞翔、鸣叫、对话、来回踱步等情景演绎。不仅注重小鸟的演绎,也要注意小鸟之间的交流。 知识点回顾 比如:学习了哪些节奏型? 情感价值教育 (1)展示濒临灭绝的鸟类图片。 (2)你喜欢小鸟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小鸟的家在哪里吗? (3)爱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 教学反思: 首先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能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