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悉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拭英雄泪。 ——— 水龙吟 译文一 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把栏杆拍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 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坨)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自读课文,思考: 用原文的语句概括出粱衡所塑造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 文中从哪些角度写了辛弃疾的“人生遭际”? 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有这样的独特性? 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 用原文的语句概括出粱衡所塑造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 “辛弃疾的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文章思路 (一)总起(1) (二)人生遭际与诗词评价(2-16) 1、行伍经历(2) 2、为官经历(3-8) 3、心路历程(9-16) (三)点明题旨(17) 作者是如何评价辛弃疾的诗词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