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569416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课件(共18张PPT)+素材

日期:2024-06-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446487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年级,课件,PPT,18张,上册,赠从弟
    (课件网)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诗歌,读准节奏和韵律;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4、学习松柏坚守节操,傲然挺立的崇高品质。 作者简介 刘桢(186~217年),字公干,东汉末东平国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刘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但作品流传很少,仅存十五首。 建安十八年的冬天,风雪在屋外呼啸。曹丕派人给刘桢送来一封信,请刘桢把曹丕过去赐给他的廓落带借取回去,因为当年制作它的老师傅死了。借取回去,再按这件制作。曹丕在信上同刘桢开玩笑说:物品是因为掌管它的人才贵重呢。如果在贫贱人的手里,尊贵的人就不会把它放在身边了。刘桢提笔回答道:我听说荆山有块璞,是天下闻名的美玉,最初,这块美玉,也是埋伏在朽石之下、淤泥之中的。初发现它时,也并不在尊贵的人手里啊。尊贵者所穿的衣服,是卑贱者缝制的,尊贵者所乘的车,是卑贱者在前面赶着的。庄严华丽的大厦屋宇,初建成时,是修建它的匠人们首先站立在这些殿堂之下的。美好的庄稼开始成熟,是农夫们先尝其粒。我身份卑贱,这珍贵的东西就让我先带着吧。刘桢写完这封回信之后,交给仆人,让送到曹丕的府上。他整了整衣着,便乘上马车,去客店里接他的堂弟。 那天,他的堂弟要从邺城回故乡,他要亲自去送行。刘桢同他的堂弟,走出邺城东门,又走了十里,在送别的长亭里设酒饯别,挥笔写下这首诗。这也是触景生情。十里长亭旁,恰好有几棵松柏树,在风雪中挺立着,姿态总是那么端正美好。刘桢希望堂弟像松柏样禀性坚贞,不怕严寒,希望堂弟回到故乡东平后,保持松柏的品格,不向恶势力低头。 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①从弟:堂弟。 ②亭亭:挺拔的样子。 ③瑟瑟: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盛:大,凶猛。 ⑥罹:遭受。 ⑦凝寒:严寒。 翻译诗句 高高耸立在山上的松树啊,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的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 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它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啊! 品味词语 亭亭山松, 瑟瑟谷风。 风声何盛, 松枝何劲。 冰霜惨凄, 终岁端正。 岂不凝寒, 松柏本性。 体会一下如果将原作改为四言诗, 哪些词语保留了原意?哪些意思发生了变化?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开头两句描摹了松柏在狂风中挺拔的景象。“亭亭”写出了松柏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写得极有气势。“谷中风”与“山上松”相对比,以风的肃杀衬托松的高洁。 诗歌赏析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谷风的凛冽。将风声与松树对比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第一个“一何”慨叹谷风之盛,第二个“一何”咏叹松枝之劲,显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刚挺难摧。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这两句写严酷的冰霜摧残下的松柏形象。虽然冰霜侵蚀着松柏,但它依旧正气凛然,不减春日青苍之色。一个“正”字,点明了此时正是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一个“常”字显示了松柏终年挺拔端正的姿态。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由写松柏“亭亭”“端正”的外貌转到写松柏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柏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它的坚贞不屈、高风亮节。 【总结】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运用对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